中文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7页 |
导论 | 第7-9页 |
1 未成年人民事程序主体资格的相关法理 | 第9-14页 |
·未成年人的法律界定 | 第9-11页 |
·年龄标准 | 第9页 |
·未成年人与儿童、少年、青少年的概念辨析 | 第9-10页 |
·现有界定标准的不足 | 第10页 |
·未成年人主体及其案件的独特性 | 第10-11页 |
·未成年人具有法律规定的程序主体资格 | 第11-14页 |
·民事诉讼法与民事实体法中未成年人主体资格的比较 | 第11-12页 |
·确定未成年人民事程序主体资格应遵循的原则——未成年人利益最大化 | 第12-13页 |
·未成年人应当享有诉权 | 第13-14页 |
2 未成年人在普通民事诉讼中的主体资格 | 第14-17页 |
·关于未成年人民事诉讼主体资格的认定方式 | 第14-15页 |
·普通诉讼中未成年人与监护人的关系 | 第15-17页 |
·我国未成年人监护制度的立法规定 | 第15页 |
·我国监护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未成年人民事程序主体资格认定的影响 | 第15-17页 |
3 家事审判程序中未成年人主体资格 | 第17-22页 |
·家事审判程序的概念和范畴 | 第17-18页 |
·域外家事审判中对未成年人主体资格保护的制度借鉴 | 第18-20页 |
·日本家事审判程序 | 第19页 |
·德国家事审判程序 | 第19-20页 |
·我国台湾地区家事审判程序 | 第20页 |
·对我国完善未成年人家事审判主体资格的启示 | 第20-22页 |
4 国家监护视角下的未成年人民事程序主体资格 | 第22-26页 |
·国家监护的含义 | 第22页 |
·在我国建立未成年人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的探讨 | 第22-26页 |
·在我国建立未成年人民事公益诉讼制度具备一定的立法基础和理论基础 | 第22-24页 |
·未成年人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的诉讼主体 | 第24-26页 |
5 我国未成年人民事程序主体的现状 | 第26-30页 |
·现行未成年人相关主体资格立法不完善 | 第26-28页 |
·实体法与程序法发展分离与失衡导致的矛盾 | 第26-28页 |
·现行相关立法分布零散且缺乏可操作性 | 第28页 |
·我国未成年人监护制度存在诸多问题 | 第28-29页 |
·有关监护主体资格的规定存在问题 | 第28-29页 |
·关于剥夺监护权的规定缺乏可操作性 | 第29页 |
·未成年人民事审判的司法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 | 第29-30页 |
·缺乏对未成年人案件特殊性的应有关注 | 第29页 |
·司法能动性的任意发挥 | 第29-30页 |
6 完善我国有关未成年人民事程序主体资格的构想 | 第30-34页 |
·贯彻落实未成年人利益最大化和未成年人利益优先的原则 | 第30-31页 |
·完善保护未成年人相关法律制度 | 第31-32页 |
·完善未成年人民事程序立法,增强相关法律的系统性和可操作性 | 第31页 |
·完善我国的少年法庭 | 第31-32页 |
·完善未成年人监护创设未成年人公益诉讼制度 | 第32-33页 |
·建立适合我国的家事审判制度 | 第33-34页 |
7 结语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8页 |
致谢 | 第38-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