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36页 |
·研究背景 | 第15-17页 |
·研究目标和意义 | 第17-19页 |
·研究目标 | 第17-18页 |
·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9-32页 |
·集装箱海铁联运系统研究 | 第19-23页 |
·收益管理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 | 第23-28页 |
·集装箱货运业的舱位分配和定价研究 | 第28-31页 |
·研究现状评述 | 第31-32页 |
·研究内容和结构框架 | 第32-36页 |
·研究内容 | 第32-33页 |
·结构框架 | 第33-36页 |
第2章 集装箱海铁联运的运营机制分析 | 第36-51页 |
·集装箱海铁联运的含义及特征 | 第36-37页 |
·集装箱海铁联运的参与方及运营主体分析 | 第37-41页 |
·集装箱海铁联运的参与方 | 第37-39页 |
·集装箱海铁联运的运营主体分析 | 第39-41页 |
·集装箱海铁联运的组织模式分析 | 第41-45页 |
·集装箱海铁联运的资源配置模式 | 第41-44页 |
·集装箱海铁联运的业务组织过程 | 第44-45页 |
·集装箱海铁联运的运价形成机制分析 | 第45-50页 |
·当前集装箱海铁联运的运价形成机制 | 第45-47页 |
·当前集装箱海铁联运运价形成机制的弊端 | 第47-48页 |
·集装箱海铁联运的市场化运价形成机制 | 第48-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3章 收益管理在集装箱海铁联运中的适用性研究 | 第51-68页 |
·收益管理概述 | 第51-55页 |
·收益管理的基本概念 | 第51-52页 |
·收益管理的应用特征 | 第52-53页 |
·收益管理的关键技术 | 第53-55页 |
·集装箱海铁联运开展收益管理的可行性 | 第55-59页 |
·宏观环境有利于收益管理的应用 | 第55-57页 |
·运营主体具备实施收益管理的基本条件 | 第57-58页 |
·行业特征符合收益管理的应用要求 | 第58-59页 |
·集装箱海铁联运开展收益管理的特殊性 | 第59-61页 |
·集装箱海铁联运收益管理的概念模型 | 第61-67页 |
·系统构成要素 | 第61-64页 |
·核心内容 | 第64-67页 |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4章 多节点集装箱海铁联运箱位分配优化模型研究 | 第68-82页 |
·线路及问题描述 | 第68-71页 |
·线路及OD流描述 | 第68-69页 |
·问题描述 | 第69-71页 |
·模型构建 | 第71-75页 |
·符号说明和模型假设 | 第71-73页 |
·第一阶段模型 | 第73-74页 |
·第二阶段模型 | 第74-75页 |
·模型求解 | 第75-78页 |
·第一阶段模型求解 | 第75-76页 |
·第二阶段模型求解 | 第76-78页 |
·算例分析 | 第78-81页 |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第5章 单起讫点集装箱海铁联运动态定价和箱位分配联合决策优化模型研究 | 第82-95页 |
·线路及问题描述 | 第82-84页 |
·模型构建 | 第84-87页 |
·符号说明和模型假设 | 第84-85页 |
·第一阶段模型 | 第85-86页 |
·第二阶段模型 | 第86-87页 |
·模型求解 | 第87-92页 |
·第一阶段模型求解 | 第87-88页 |
·第二阶段模型求解 | 第88-92页 |
·算例分析 | 第92-94页 |
·本章小结 | 第94-95页 |
第6章 多节点集装箱海铁联运动态定价和箱位分配联合决策优化模型研究 | 第95-123页 |
·线路及问题描述 | 第95-97页 |
·模型构建 | 第97-103页 |
·符号说明和模型假设 | 第97-100页 |
·第一阶段模型 | 第100-101页 |
·第二阶段模型 | 第101-103页 |
·模型求解 | 第103-115页 |
·第一阶段模型求解 | 第103-104页 |
·第二阶段模型求解 | 第104-115页 |
·算例分析 | 第115-122页 |
·需求函数形式Ⅰ下的算例 | 第115-119页 |
·需求函数形式Ⅱ下的算例 | 第119-122页 |
·本章小结 | 第122-123页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123-127页 |
·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总结 | 第123-125页 |
·论文的局限性及研究展望 | 第125-127页 |
参考文献 | 第127-13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第134-135页 |
致谢 | 第135-136页 |
作者简介 | 第1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