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9页 |
1 绪论 | 第19-44页 |
·研究背景 | 第19-21页 |
·全球背景 | 第19页 |
·我国背景 | 第19-21页 |
·理论意义 | 第21-23页 |
·实用价值 | 第23-25页 |
·研究目标、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25-28页 |
·研究目标 | 第25页 |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图 | 第25-27页 |
·研究方法及论文结构安排 | 第27-28页 |
·文献述评 | 第28-42页 |
·生态现代化理论产生背景 | 第28-34页 |
·生态现代化理论研究进展 | 第34-42页 |
·创新与不足 | 第42-44页 |
·本文的创新点 | 第42-43页 |
·本文的不足之处 | 第43-44页 |
2 生态现代化的行为主体及其演化博弈分析 | 第44-72页 |
·生态现代化研究的学科与理论基础 | 第44-54页 |
·生态现代化的学科基础 | 第44-45页 |
·生态现代化深化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45-54页 |
·生态现代化研究的维度深化及行为主体的“龟背图” | 第54-60页 |
·生态现代化的理论观点 | 第54-55页 |
·生态现代化的内涵特征及研究维度的深化 | 第55-58页 |
·生态现代化行为主体的分类及其“龟背图” | 第58-60页 |
·生态现代化各行为主体的演化博弈分析 | 第60-70页 |
·生态产品市场的演化博弈 | 第61-67页 |
·地方政府间生态合作的演化博弈分析 | 第67-68页 |
·利益相关者团体与政府之间生态合作的非对称博弈分析 | 第68-70页 |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3 生态现代化系统动力因素及作用机理分析 | 第72-100页 |
·生态现代化系统动力因素构成及特征 | 第72-74页 |
·生态现代化系统动力因素构成 | 第72-73页 |
·生态现代化的动力系统特征 | 第73-74页 |
·生态现代化动力因素分析 | 第74-83页 |
·生态现代化各行为主体对生态现代化实现的驱动力量 | 第74-78页 |
·生态现代化实现的动力因素 | 第78-83页 |
·生态现代化阻力因素分析 | 第83-86页 |
·生态意识淡薄 | 第84页 |
·生态市场不完善 | 第84-86页 |
·工业企业规模重力 | 第86页 |
·生态现代化系统的动力力学模型 | 第86-88页 |
·生态现代化系统受力分析 | 第87-88页 |
·生态现代化合力模型 | 第88页 |
·生态现代化动力因素的作用机理 | 第88-98页 |
·构建现代生态意识能够引导生态现代化实现 | 第88-89页 |
·生态规制对生态现代化实现的规制机理 | 第89-91页 |
·区域生态补偿对生态现代化的补偿机理 | 第91-93页 |
·生态创新对生态现代化的助推机理 | 第93-95页 |
·生态消费对生态现代化的促进机理 | 第95-98页 |
·本章小结 | 第98-100页 |
4 生态现代化的四角模型及各维度关系研究——基于-区域视角 | 第100-148页 |
·生态现代化的四角模型构建 | 第100-101页 |
·生态现代化水平测度——基于生态现代化的四角模型 | 第101-105页 |
·指标构建 | 第101-103页 |
·数据来源 | 第103-104页 |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104-105页 |
·区域生态现代化的时空分异特征 | 第105-113页 |
·目标层与准则层指数的确定 | 第105-106页 |
·指标的综合评价 | 第106-108页 |
·区域生态现代化时空分异特征 | 第108-113页 |
·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污染关系分析 | 第113-120页 |
·环境库兹涅兹曲线相关文献述评 | 第113-116页 |
·数据选取 | 第116页 |
·模型构建与实证分析 | 第116-120页 |
·结论 | 第120页 |
·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的脱钩分析 | 第120-134页 |
·脱钩理论及应用简述 | 第120-123页 |
·脱钩指标模型的构建 | 第123-125页 |
·指标数据选取与实证分析 | 第125-133页 |
·结论与对策建议 | 第133-134页 |
·经济系统、社会系统与资源环境系统的耦合分析 | 第134-147页 |
·耦合概念及系统耦合机理 | 第135-137页 |
·三系统耦合的实证分析 | 第137-147页 |
·系统耦合的结论 | 第147页 |
·本章小结 | 第147-148页 |
5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区域生态现代化动力机制分析 | 第148-192页 |
·生态现代化的结构方程模型 | 第148-165页 |
·结构方程模型的一般形式 | 第148-149页 |
·生态现代化路径分析的结构方程模型构建 | 第149-150页 |
·区域生态现代化子系统路径分析 | 第150-165页 |
·区域生态现代化的动力机制分析 | 第165-191页 |
·生态现代化动力因素模型及测量指标的选取 | 第165-166页 |
·区域生态现代化动力因素作用机制分析 | 第166-191页 |
·本章小结 | 第191-192页 |
6 区域生态现代化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研究 | 第192-213页 |
·生态现代化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构建设想 | 第192-196页 |
·系统动力学建模的思维特点 | 第192-194页 |
·生态现代化系统的子系统构成及功能 | 第194-195页 |
·生态现代化系统动力动态发展的战略目标 | 第195-196页 |
·区域生态现代化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构建——以河南省为例 | 第196-212页 |
·系统动态仿真模型的选择 | 第196-197页 |
·模型的构建 | 第197-200页 |
·基于河南省的生态现代化系统动力学仿真实例分析 | 第200-202页 |
·生态现代化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运行分析 | 第202-211页 |
·结论与建议 | 第211-212页 |
·本章小结 | 第212-213页 |
7 主要结论、政策建议及研究展望 | 第213-218页 |
·主要结论 | 第213-215页 |
·政策建议 | 第215-217页 |
·研究展望 | 第217-218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第218-219页 |
参考文献 | 第219-231页 |
后记 | 第231-2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