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P2铜管水平连铸结晶器与工艺研究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3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3-24页 |
| ·铜管材的发展及应用 | 第13-14页 |
| ·铜管的加工技术 | 第14-16页 |
| ·挤压法 | 第14页 |
| ·水平连铸法 | 第14-15页 |
| ·上引法 | 第15页 |
| ·焊接法 | 第15-16页 |
| ·水平连铸技术的特点 | 第16页 |
| ·水平连铸生产设备 | 第16-20页 |
| ·熔炼炉和保温炉 | 第16-17页 |
| ·流槽 | 第17页 |
| ·结晶器 | 第17-19页 |
| ·冷却系统 | 第19页 |
| ·伺服牵引机 | 第19-20页 |
| ·同步锯切机 | 第20页 |
| ·水平连铸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0-23页 |
| ·水平连铸技术国外发展和现状 | 第21-22页 |
| ·水平连铸技术国内发展和现状 | 第22-23页 |
| ·研究目标和内容 | 第23-24页 |
| ·研究目标 | 第23页 |
|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 第2章 TP2铜管水平连铸缺陷分析 | 第24-36页 |
| ·水平连铸质量问题 | 第24页 |
| ·裂纹 | 第24-27页 |
| ·裂纹形成机理 | 第25-27页 |
| ·影响裂纹的因素 | 第27页 |
| ·裂纹预防措施 | 第27页 |
| ·气孔 | 第27-29页 |
| ·气孔形成机理 | 第28页 |
| ·影响气孔因素 | 第28-29页 |
| ·气孔预防手段 | 第29页 |
| ·夹异物 | 第29-30页 |
| ·夹异物形成机理 | 第30页 |
| ·夹异物预防手段 | 第30页 |
| ·缩孔缩松 | 第30-32页 |
| ·缩孔缩松的形成机理 | 第31页 |
| ·缩孔缩松的预防手段 | 第31-32页 |
| ·冷隔 | 第32-33页 |
| ·冷隔形成机理 | 第32-33页 |
| ·冷隔预防手段 | 第33页 |
| ·表面粗糙和内壁拉道 | 第33-34页 |
| ·形成机理 | 第34页 |
| ·预防手段 | 第34页 |
| ·氧化 | 第34-35页 |
| ·氧化形成机理 | 第35页 |
| ·氧化的预防手段 | 第35页 |
| ·结论 | 第35-36页 |
| 第3章 水平连铸结晶器设计 | 第36-47页 |
| ·水平连铸结晶器结构 | 第36页 |
| ·石墨外套的设计 | 第36-41页 |
| ·结晶器长度的计算 | 第37-39页 |
| ·石墨外套内径和壁厚的计算 | 第39页 |
| ·注液孔数目和孔径的确定 | 第39-41页 |
| ·石墨芯子的设计 | 第41-43页 |
| ·石墨芯子锥度的计算 | 第41-42页 |
| ·石墨芯子入.直径的计算 | 第42-43页 |
| ·石墨芯子出.直径的计算 | 第43页 |
| ·结晶器的结构参数 | 第43-44页 |
| ·结晶器分析系统 | 第44-45页 |
| ·编写步骤 | 第44页 |
| ·分析系统 | 第44页 |
| ·系统的使用 | 第44-45页 |
| ·系统的验证 | 第45页 |
| ·石墨结晶器 | 第45-46页 |
| ·结论 | 第46-47页 |
| 第4章 TP2铜管水平连铸数值模拟 | 第47-64页 |
| ·凝固传热模型 | 第47-52页 |
| ·基本假设 | 第47-48页 |
| ·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 | 第48-51页 |
| ·热物性参数 | 第51-52页 |
| ·浇注温度的确定 | 第52-55页 |
| ·冷却强度的确定 | 第55-60页 |
| ·一次冷却强度的确定 | 第55-58页 |
| ·二次冷却强度的确定 | 第58-60页 |
| ·拉坯制度的确定 | 第60-63页 |
| ·结论 | 第63-64页 |
| 第5章 生产验证 | 第64-73页 |
| ·设计、制造、安装结晶器 | 第64页 |
| ·启铸 | 第64-65页 |
| ·水平连铸 | 第65-66页 |
| ·成分分析 | 第66-68页 |
| ·光谱分析 | 第66-67页 |
| ·氧含量 | 第67-68页 |
| ·金相分析 | 第68-69页 |
| ·显微维氏硬度 | 第69-70页 |
| ·拉伸强度测试 | 第70-71页 |
| ·热导率 | 第71-72页 |
| ·结论 | 第72-73页 |
| 结论 | 第73-74页 |
| 参考文献 | 第74-79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获得的科研成果 | 第79-80页 |
| 致谢 | 第80-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