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临床医学论文--诊断学论文--实验室诊断论文--微生物学检验论文

氟喹诺酮类药物诱导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及分子机制的研究

中文摘要第1-13页
英文摘要第13-20页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第20-21页
前言第21-24页
第一部分 2002-2010 年医院内科系统分离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与抗菌药物的使用的相关性研究第24-37页
 引言第24页
 1 材料与方法第24-27页
   ·材料第24-25页
   ·方法第25-27页
 2 结果第27-34页
   ·铜绿假单胞菌的构成比第27-28页
   ·常用抗菌药物的使用量第28-29页
   ·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率第29-30页
   ·使用量与耐药率相关性研究结果第30-31页
   ·四类抗菌药物的使用与耐药性的关系第31-34页
 3 讨论第34-36页
 4 结论第36-37页
第二部分 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耐氟喹诺酮药物分子机制的研究第37-71页
 引言第37-39页
 第一节 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Ⅱ类拓扑异构酶基因突变与耐药性的关系第39-55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9-45页
   ·材料第39-40页
   ·方法第40-45页
  2 结果第45-52页
   ·5 种氟喹诺酮的耐药率第45页
   ·PCR扩增产物电泳图第45-48页
   ·基因测序结果第48-51页
   ·统计学分析结果第51-52页
  3 讨论第52-54页
  4 结论第54-55页
 第二节 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4种外排泵高表达的分布与耐药性关系的研究第55-71页
  1 材料和方法第55-60页
   ·材料第55-56页
   ·方法第56-60页
  2 结果第60-68页
   ·主动外排泵外排表型阳性菌的筛选结果第60-62页
   ·RNA含量与蛋白质含量吸光度的比值第62-63页
   ·外排泵基因检测第63-64页
   ·PCR扩增曲线图第64-68页
  3 讨论第68-70页
  4 结论第70-71页
第三部分 氟喹诺酮类药物诱导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及分子机制的研究第71-93页
 引言第71-72页
 第一节 不同浓度氟喹诺酮药物体外诱导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研究第72-84页
  1 材料与方法第72-76页
   ·材料第72-73页
   ·方法第73-76页
  2 结果第76-82页
   ·MIC检测结果第76-77页
   ·诱导浓度确定第77页
   ·诱导耐药第77-78页
   ·诱导前后抗菌药物敏感性测定第78-82页
  3 讨论第82-83页
  4 结论第83-84页
 第二节 氟喹诺酮药物体外诱导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基因突变和外排泵的研究 . 64第84-93页
  1 材料与方法第84-86页
   ·材料第84-85页
   ·方法第85-86页
  2 结果第86-90页
   ·耐药基因检测结果第86页
   ·PCR产物扩增第86-87页
   ·诱导后菌株基因测序结果第87页
   ·诱导后外排泵基因的表达第87-90页
  3 讨论第90-92页
  4 结论第92-93页
第四部分 不同浓度氟喹诺酮药物诱导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的研究第93-114页
 引言第93-94页
 第一节 铜绿假单胞菌临床生物膜形成的检测第94-104页
  1 材料和方法第94-97页
   ·材料第94-95页
   ·方法第95-97页
  2 结果第97-101页
   ·生物膜吸光度的测定第97页
   ·生物膜生成能力的比较第97页
   ·诱导后菌株生物膜形成能力比较第97-101页
  3 讨论第101-103页
  4 结论第103-104页
 第二节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诱导耐药后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形成第104-114页
  1 材料与方法第104-107页
   ·材料第104-105页
   ·方法第105-107页
  2 结果第107-111页
   ·生物膜图像的采集第107页
   ·预实验结果第107-108页
   ·生物膜形成图像第108-111页
  3 讨论第111-113页
  4 结论第113-114页
参考文献第114-126页
综述第126-143页
 参考文献第136-143页
致谢第143-144页
在学期间承担/参与的科研课题与研究成果第144-145页
个人简历第145页

论文共14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应用磁靶转染神经营养因子-3基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大鼠脊髓损伤模型的实验研究
下一篇:放射性心脏损伤的分子影像学监测及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