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石油、天然气工业论文--油气田开发与开采论文--采油工程论文--提高采收率与维持油层压力(二次、三次采油)论文

基于刻蚀形态数字化表征的酸蚀裂缝导流能力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8页
第1章 绪论第8-19页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8-9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9-16页
     ·酸蚀裂缝表面形态表征研究现状第9-11页
     ·酸蚀裂缝导流能力实验研究现状第11-13页
     ·酸蚀裂缝导流能力理论研究现状第13-16页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第16-17页
     ·研究思路及内容第16-17页
     ·研究技术路线第17页
   ·研究成果及创新点第17-19页
     ·主要研究成果第17-18页
     ·研究进展第18-19页
第2章 实验方法及装置第19-27页
   ·酸刻蚀物理模拟实验第19-23页
     ·实验装置第19页
     ·实验步聚第19-23页
   ·岩样表面轮廓数据测量实验第23-24页
     ·实验装置第23页
     ·实验步骤第23-24页
   ·导流能力测试实验第24-27页
     ·实验装置第24-25页
     ·实验步聚第25-27页
第3章 裂缝表面形态表征参数研究第27-38页
   ·扫描数据分析第27-28页
   ·表面参数定义及计算方法第28-30页
   ·扫描数据二次处理第30-37页
     ·参数尺寸效应第30-31页
     ·扫描步长标定方法第31-32页
     ·插值与拟合第32-33页
     ·离散傅里叶级数拟合第33-34页
     ·拟合阶数优选第34-36页
     ·最佳步长确定第36-37页
   ·本章总结第37-38页
第4章 基于表征参数的导流能力计算模型第38-70页
   ·基于表征参数的裂缝表面形态描述第38-40页
   ·裂缝初始导流能力第40-42页
     ·表征参数对初始导流能力影响的定性分析第40-41页
     ·初始导流能力计算模型第41-42页
   ·裂缝导流能力下降率第42-69页
     ·裂缝接触比理论分析第42-48页
     ·裂缝接触比实验研究第48-55页
     ·面壁接触比计算模型第55-58页
     ·裂缝宽度分布统计分析第58-63页
     ·导流能力计算模型第63-66页
     ·模型验证第66-69页
   ·本章总结第69-70页
第5章 基于表征参数的刻蚀形态数字化分类第70-77页
   ·岩样背景第70-71页
   ·岩样刻蚀形态数字化第71-76页
     ·岩样表面参数计算第71页
     ·岩样刻蚀类型数字化分类第71-75页
     ·岩样3D图像与真实照片对比第75-76页
   ·本章总结第76-77页
第6章 刻蚀形态对导流能力的影响研究第77-82页
   ·研究方法第77-78页
   ·表面刻蚀形态对初始导流能力的影响第78页
   ·表面刻蚀形态对岩石力学性质的敏感性分析第78-80页
   ·表面刻蚀形态对导流能力下降率的影响第80-81页
   ·本章总结第81-82页
第7章 结论和建议第82-83页
   ·结论第82页
   ·建议第82-83页
致谢第83-84页
参考文献第84-88页
附录第88-102页
 附录1:岩样表面参数计算结果第88-89页
 附录2:岩样3D彩色图第89-100页
 附录3:岩心单轴应力-应变图第100-102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第102页

论文共10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脉冲激励的水平井减摩降阻工具研制
下一篇:基于多智能体钻井故障诊断系统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