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15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二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第二节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2-14页 |
一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12页 |
二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2-14页 |
第三节 研究创新点及展望 | 第14-15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5-20页 |
第一节 主要文献回顾 | 第15-19页 |
一 财务舞弊的主要领域与手段的相关研究 | 第15-16页 |
二 会计准则变迁影响财务信息质量的相关研究 | 第16-17页 |
三 审计准则变迁影响审计质量的相关研究 | 第17-18页 |
四 监管政策变迁遏制财务舞弊的相关研究 | 第18-19页 |
第二节 文献评述 | 第19-20页 |
第三章 2007年以来监管政策主要变化及其对财务舞弊的遏制作用分析 | 第20-42页 |
第一节 2007年会计准则对财务舞弊的遏制作用分析 | 第20-24页 |
一 2007 年会计准则体系概述 | 第20-21页 |
二 2007 年会计准则对财务舞弊的遏制机理分析 | 第21-22页 |
三 2007 年会计准则对财务舞弊的遏制领域分析 | 第22-24页 |
第二节 2007年审计准则对财务舞弊的遏制作用分析 | 第24-31页 |
一 2007 年审计准则体系概述 | 第24页 |
二 2007 年审计准则对财务舞弊的遏制机理分析 | 第24-26页 |
三 2007 年审计准则对财务舞弊的遏制领域分析 | 第26-28页 |
四 2007 年前后发生审计失败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失败的原因及变化分析 | 第28-31页 |
第三节 证券监管政策主要变化及其对财务舞弊的遏制作用分析 | 第31-36页 |
一 中国证监会监管政策主要变化及其对财务舞弊的遏制作用分析 | 第31-34页 |
二 证券交易所监管政策主要变化及其对财务舞弊的遏制作用分析 | 第34-36页 |
第四节 财政部的监管政策主要变化及其对财务舞弊的遏制作用分析 | 第36-38页 |
一 财政部的会计舞弊监管 | 第36-37页 |
二 财政部的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及其对财务舞弊的遏制作用分析 | 第37-38页 |
第五节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监管政策主要变化及其对财务舞弊的遏制作用分析 | 第38-42页 |
一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监管政策主要变化对财务舞弊的遏制机理分析 | 第38-40页 |
二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监管政策主要变化对财务舞弊的遏制领域分析 | 第40-42页 |
第四章 2007年前后财务舞弊主要手段差异的统计分析 | 第42-61页 |
第一节 样本选取与数据收集 | 第42-47页 |
一 研究对象的选取 | 第42页 |
二 样本收集与数据整理 | 第42-47页 |
第二节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主要领域与手段分析 | 第47-61页 |
一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主要领域分析 | 第47-48页 |
二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主要手段分析 | 第48-55页 |
三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最初年限与被处罚年限间隔的分析 | 第55-57页 |
四 财务舞弊上市公司各年度数量分布分析 | 第57-59页 |
五 2002 年以来财务舞弊上市公司性质分析 | 第59-61页 |
第五章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61-68页 |
第一节 主要结论 | 第61-63页 |
一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主要领域研究结论 | 第61页 |
二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主要手段研究结论 | 第61-62页 |
三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最初年限与被处罚年限间隔的研究结论 | 第62页 |
四 财务舞弊上市公司各年度数量分布及性质的研究结论 | 第62-63页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第63-68页 |
一 财政部及注册会计师协会制定会计准则 审计准则的建议 | 第63-64页 |
二 对中国证监会 证券交易所的政策建议 | 第64-65页 |
三 对独立董事及其审计委员会的政策建议 | 第65-66页 |
四 对会计师事务所及其注册会计师的建议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