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主要创新点 | 第1-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8页 |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纳米多孔介质简介 | 第13-16页 |
·纳米多孔介质定义及分类 | 第13页 |
·纳米多孔介质结构 | 第13-14页 |
·纳米多孔介质性质 | 第14-16页 |
·纳米多孔介质在热电领域的研究背景 | 第16-22页 |
·热电效应简介 | 第16-17页 |
·热电技术应用 | 第17-19页 |
·热电技术研究现状 | 第19-22页 |
·纳米多孔介质在流电转换领域研究背景 | 第22-25页 |
·双电层效应简介 | 第22-23页 |
·电动发电原理及应用 | 第23-24页 |
·电动发电技术研究现状 | 第24-25页 |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25-28页 |
第二章 非均质纳米多孔介质瞬态导热弛豫现象 | 第28-48页 |
·引言 | 第28-29页 |
·实验方法与数学分析模型 | 第29-33页 |
·瞬态热线法 | 第29-33页 |
·稳态测量方法 | 第33页 |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33-46页 |
·傅里叶导热分析 | 第33-35页 |
·CV方程拟合 | 第35-37页 |
·CNT床导热系数与弛豫时间 | 第37-43页 |
·Al_2O_3、Fe_3O_4床导热系数与弛豫时间 | 第43-45页 |
·弛豫现象对导热系数测量的影响 | 第45-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第三章 基于传热弛豫现象的瞬态热电转换 | 第48-68页 |
·前言 | 第48-49页 |
·系统结构及数学模型 | 第49-52页 |
·系统结构 | 第49页 |
·能量转换模型 | 第49-51页 |
·导热数学模型 | 第51页 |
·导热方程求解 | 第51-52页 |
·瞬态热电发电系统性能分析 | 第52-58页 |
·热电材料内部温度场 | 第52-54页 |
·热电材料热端输入热流 | 第54-55页 |
·单元模块热传导漏热 | 第55-57页 |
·单元模块能量转换效率 | 第57-58页 |
·热电材料无量纲弛豫时间分析 | 第58页 |
·基于瞬态热电的晶体管余热利用 | 第58-66页 |
·系统结构及数学模型 | 第59-63页 |
·工作性能分析 | 第63-66页 |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第四章 毛细驱动纳米多孔介质流电转换理论分析 | 第68-81页 |
·前言 | 第68页 |
·系统原理及结构 | 第68-69页 |
·发电段性能分析 | 第69-75页 |
·纳米通道理论模型 | 第69-71页 |
·通道内溶液流速和电势分布 | 第71-72页 |
·发电段工作性能影响因素 | 第72-75页 |
·蒸发段性能分析 | 第75-77页 |
·蒸发率计算 | 第76页 |
·风能损耗计算 | 第76-77页 |
·系统整体发电性能分析 | 第77-80页 |
·输出功率 | 第77-79页 |
·效率 | 第79-80页 |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第五章 多孔膜-纳米多孔介质流电转换 | 第81-91页 |
·前言 | 第81页 |
·实验设计及细节 | 第81-85页 |
·纳米发电机结构 | 第81-82页 |
·电极制作 | 第82-83页 |
·实验方法 | 第83-84页 |
·发电通道性能测试 | 第84-85页 |
·风能利用结果分析 | 第85-88页 |
·负载特性 | 第85-86页 |
·风速影响 | 第86-87页 |
·发电功率 | 第87-88页 |
·太阳能利用结果分析 | 第88-90页 |
·实验结果 | 第88-89页 |
·对比分析 | 第89-90页 |
·本章小结 | 第90-91页 |
第六章 树-纳米多孔介质流电转换 | 第91-99页 |
·前言 | 第91页 |
·发电机结构及实验 | 第91-93页 |
·系统结构及原理 | 第91-92页 |
·实验方法 | 第92-93页 |
·发电机性能分析 | 第93-97页 |
·负载特性 | 第93-94页 |
·生物周期影响 | 第94-96页 |
·温度和光照影响 | 第96-97页 |
·自供能树路灯 | 第97-98页 |
·本章小结 | 第98-99页 |
第七章 全文总结及展望 | 第99-102页 |
·全文总结 | 第99-100页 |
·展望 | 第100-102页 |
致谢 | 第102-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11页 |
附录: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111-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