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Summary | 第4-11页 |
前言 | 第11-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3页 |
·二斑叶螨的研究概况 | 第12-17页 |
·二斑叶螨抗药性的发展 | 第12-14页 |
·二斑叶螨对拟除虫菊酯类药剂的抗性机理 | 第14-17页 |
·靶标抗性机理 | 第14-15页 |
·代谢抗性机理 | 第15-17页 |
·害螨(虫)抗性分子监测 | 第17-20页 |
·生物测定检测法 | 第17-18页 |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聚合酶链反应(PCR-RFLP) | 第18页 |
·专一性等位基因 PCR 扩增(PASA) | 第18-19页 |
·单链构型多态性分析(SSCP) | 第19页 |
·实时荧光定量 PCR 技术(qRT-PCR) | 第19-20页 |
·本文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 第20-22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0-21页 |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本文研究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第二章 二斑叶螨对甲氰菊酯抗性突变检测及分子监测技术研究 | 第23-3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3-29页 |
·试验材料 | 第23-25页 |
·供试二斑叶螨 | 第23-24页 |
·供试药剂及试剂 | 第24页 |
·供试仪器 | 第24-25页 |
·试验方法 | 第25-29页 |
·总 RNA 提取 | 第25-26页 |
·第一链 cDNA 的合成 | 第26页 |
·引物设计 | 第26-27页 |
·二斑叶螨抗性监测体系建立 | 第27-2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9-31页 |
·二斑叶螨 VGSCs 基因片段测序结果 | 第29-30页 |
·二斑叶螨 PCR-RFLP 检测结果 | 第30-31页 |
·A1215D 突变位点的 PCR-RFLP 检测 | 第30-31页 |
·F1538I 突变位点的 PCR-RFLP 检测 | 第31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31-33页 |
第三章 抗性分子监测技术对田间二斑叶螨不同种群对菊酯类药剂抗性监测 | 第33-3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3-34页 |
·试验材料 | 第33-34页 |
·供试二斑叶螨 | 第33-34页 |
·供试药剂及试剂 | 第34页 |
·供试仪器 | 第34页 |
·试验方法 | 第34页 |
·总 RNA 提取 | 第34页 |
·第一链 cDNA 的合成 | 第34页 |
·引物设计 | 第34页 |
·田间二斑叶螨的抗性监测 | 第3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4-37页 |
·二斑叶螨 VGSCs 基因片段扩增及测序 | 第34-36页 |
·突变位点区域片段扩增 | 第34-35页 |
·VGSCs 基因 PCR 产物测序结果 | 第35-36页 |
·二斑叶螨 VGSCs 基因突变 PCR-RFLP 检测 | 第36-37页 |
·A1215D 突变位点的 PCR-RFLP 检测 | 第36页 |
·A1215D 突变位点的 PCR-RFLP 检测 | 第36-37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37-39页 |
第四章 田间二斑叶螨抗甲氰菊酯种群解毒酶基因表达分析 | 第39-4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9-42页 |
·试验材料 | 第39-40页 |
·供试二斑叶螨 | 第39页 |
·供试试剂 | 第39-40页 |
·供试仪器 | 第40页 |
·试验方法 | 第40-42页 |
·总 RNA 提取 | 第40页 |
·第一链 cDNA 的合成 | 第40页 |
·相对定量表达基因引物的设计 | 第40-41页 |
·qRT-PCR 方法 | 第41-42页 |
·数据分析 | 第4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2-44页 |
·不同种群 GSTs 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变化 | 第42-43页 |
·不同种群 P450s 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变化 | 第43页 |
·不同种群 CarEs 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变化 | 第43-44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44-46页 |
第五章 增效剂对田间二斑叶螨抗甲氰菊酯种群的增效作用 | 第46-5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6-47页 |
·试验材料 | 第46页 |
·供试二斑叶螨 | 第46页 |
·供试药剂 | 第46页 |
·试验方法 | 第46-47页 |
·二斑叶螨不同种群毒力测定方法 | 第47页 |
·增效剂的增效作用测定方法 | 第47页 |
·数据处理 | 第4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7-50页 |
·二斑叶螨不同种群抗性倍数测定结果 | 第47-48页 |
·3种增效剂的增效作用测定结果 | 第48-50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50-52页 |
第六章 田间二斑叶螨抗甲氰菊酯种群解毒酶活性分析 | 第52-6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2-59页 |
·试验材料 | 第52-54页 |
·供试二斑叶螨 | 第52页 |
·供试药剂及试剂 | 第52-53页 |
·供试仪器 | 第53-54页 |
·试验方法 | 第54-59页 |
·蛋白质浓度测定 | 第54-55页 |
·GSTs 活性的测定 | 第55-56页 |
·MFOs 活性的测定 | 第56-58页 |
·CarEs 活性的测定 | 第58-5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9-61页 |
·蛋白质、对硝基苯酚以及α-萘酚标准曲线 | 第59页 |
·二斑叶螨不同种群 GSTs、MFOs 以及 CarEs 活性的测定结果 | 第59-61页 |
·二斑叶螨不同种群 GSTs 活性比较 | 第59-60页 |
·二斑叶螨不同种群 MFOs 活性比较 | 第60-61页 |
·二斑叶螨不同种群 CarEs 活性比较 | 第61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61-63页 |
第七章 主要结论、存在问题及创新点 | 第63-66页 |
·主要结论与讨论 | 第63-64页 |
·室内二斑叶螨 Fe-R 种群抗性突变检测及田间监测方法建立 | 第63页 |
·田间二斑叶螨不同种群抗性监测 | 第63页 |
·田间二斑叶螨不同种群解毒酶基因表达水平变化分析 | 第63页 |
·田间二斑叶螨不同种群对甲氰菊酯的抗性及增效剂的增效作用 | 第63-64页 |
·田间二斑叶螨不同种群主要解毒酶活性变化分析 | 第64页 |
·存在问题 | 第64-65页 |
·创新点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个人简介 | 第78-79页 |
导师简介 | 第79-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