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8-13页 |
| ·研究背景 | 第8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8-9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 ·国外现状 | 第9-10页 |
| ·国内现状 | 第10-11页 |
|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1-13页 |
| 第2章 管道黄土湿陷灾害的危险源辨识 | 第13-32页 |
| ·管道湿陷性黄土灾害致灾机理及其对管道的危害 | 第13-25页 |
| ·黄土湿陷性的产生机理分析 | 第13-25页 |
| ·湿陷性黄土灾害对埋地管道工程的主要危害方式 | 第25页 |
| ·故障树分析 | 第25-26页 |
| ·建立管道湿陷性黄土灾害故障树 | 第26-28页 |
| ·失效故障树的最小割集分析 | 第28-29页 |
| ·失效故障树底事件结构重要度分析 | 第29-31页 |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 第3章 管道湿陷性黄土灾害风险评价模型研究 | 第32-52页 |
| ·风险评估基本原理 | 第32-34页 |
| ·管道湿陷性黄土灾害风险评估的基本原则 | 第32-33页 |
| ·管道湿陷性黄土灾害风险评估的基本假设 | 第33-34页 |
| ·风险评估的基本模型 | 第34-35页 |
| ·管道湿陷性黄土灾害评价单元 | 第35-36页 |
| ·确定管道湿陷性黄土灾害风险评价区域 | 第35页 |
| ·管道评价区域分段 | 第35-36页 |
| ·管道湿陷性黄土失效可能性评价方法研究 | 第36-43页 |
| ·管道湿陷性黄土灾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 第36-43页 |
| ·管道湿陷性黄土风险评价方法 | 第43页 |
| ·管道湿陷性黄土灾害失效后果评价 | 第43-50页 |
| ·计算伤害面积 | 第43-48页 |
| ·评价人员伤亡后果 | 第48页 |
| ·评价直接经济损失的后果 | 第48-49页 |
| ·评价无形损失后果 | 第49-50页 |
| ·管道湿陷性黄土风险等级的划分方法 | 第50-51页 |
| ·风险等级划分原理 | 第50-51页 |
| ·风险相对等级划分 | 第51页 |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 第4章 管道湿陷性黄土灾害风险模糊综合评价 | 第52-76页 |
| ·管道湿陷性黄土灾害风险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 第52-54页 |
| ·管道湿陷性黄土灾害风险一级模糊综合评价的数学模型 | 第52-53页 |
| ·管道湿陷性黄土灾害风险多级模糊评价的数学过程 | 第53-54页 |
| ·管道湿陷性黄土灾害多级模糊评价的关键步骤 | 第54-61页 |
| ·模糊关系矩阵的确定 | 第54-57页 |
| ·IAHP评价方法计算指标权重 | 第57-58页 |
| ·确定管道湿陷性黄土灾害风险模糊子集合成模型 | 第58-61页 |
| ·管道湿陷性黄土灾害模糊向量的单值化 | 第61页 |
| ·管道湿陷性黄土灾害风险模糊综合评价的实现 | 第61-75页 |
| ·确定管道湿陷性黄土灾害风险分值 | 第61-62页 |
| ·管道湿陷性黄土灾害失效可能性评价 | 第62-74页 |
| ·管道湿陷性黄土灾害风险评价 | 第74-75页 |
|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 第5章 管道湿陷性黄土灾害风险评价技术应用 | 第76-97页 |
| ·甘陕段管道湿陷性黄土模糊综合评价 | 第76-81页 |
| ·甘陕管段内的自然概况 | 第76-77页 |
| ·甘陕管段湿陷性黄土灾害风险评价 | 第77-81页 |
| ·宁陕管段湿陷性黄土模糊综合评价 | 第81-86页 |
| ·宁陕管段自然概况 | 第81-82页 |
| ·宁陕管段湿陷性黄土灾害风险评价 | 第82-86页 |
| ·豫皖管段湿陷性黄土模糊综合评价 | 第86-91页 |
| ·豫皖管段自然概况 | 第86-87页 |
| ·豫皖管段湿陷性黄土灾害风险评价 | 第87-91页 |
| ·山西管段湿陷性黄土模糊综合评价 | 第91-96页 |
| ·山西管段自然概况 | 第91页 |
| ·山西管段湿陷性黄土灾害风险评价 | 第91-96页 |
| ·本章小结 | 第96-97页 |
| 第6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第97-99页 |
| ·研究成果 | 第97-98页 |
| ·展望 | 第98-99页 |
| 致谢 | 第99-100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0-104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