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稻论文

水稻粒形与每穗颖花数基因GDS7的精细定位与FZP基因的功能分析

缩略词表第1-8页
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2页
1 前言第12-28页
   ·数量性状遗传基础第12-20页
     ·初步定位第13-16页
       ·分子标记种类第13-14页
       ·作图群体类型第14-15页
       ·遗传统计分析方法第15-16页
     ·精细定位第16-20页
       ·基于高级群体的策略第16-19页
       ·基于自然群体的策略第19-20页
       ·基于超高密度连锁图策略第20页
   ·基因克隆与功能分析第20-26页
     ·水稻每穗颖花数的研究进展第21-25页
       ·穗长第21-22页
       ·枝梗数目第22-23页
       ·穗着粒密度第23-25页
     ·水稻粒形的研究进展第25-26页
       ·粒长第25页
       ·粒宽第25-26页
       ·粒厚第26页
   ·本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第26-28页
2 材料方法第28-36页
   ·群体种类第28页
     ·南洋占/川7 RIL群体第28页
     ·qGL7近等基因系群体第28页
     ·fzp-11突变体共分离检测群体第28页
   ·田间种植第28-29页
   ·性状考察第29页
   ·遗传图谱构建与QTL定位第29-31页
     ·DNA提取第29页
     ·分子标记检测基因型第29-30页
       ·PCR扩增第29-30页
       ·PAGE检测第30页
     ·遗传图谱的构建第30页
     ·QTL定位与分析方法第30-31页
   ·qGL7在NIL中的遗传效应检测与精细定位第31页
   ·表达分析第31-32页
     ·RNA提取与反转录第31-32页
     ·RT-PCR第32页
     ·Real-Time PCR第32页
     ·表达谱分析第32页
   ·DNA序列测定与分析第32-33页
   ·电镜扫描第33页
   ·颖壳组织切片第33-34页
   ·全基因组芯片表达分析第34页
   ·载体构建及遗传转化第34-36页
     ·超表达载体的构建第34-35页
     ·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第35页
     ·转基因植株阳性检测第35-36页
3 结果与分析第36-78页
   ·RIL群体表型分析第36-39页
     ·产量性状表型第36页
     ·外观品质性状表型第36-38页
     ·性状间的相关分析第38-39页
   ·遗传图谱与QTL定位第39-46页
     ·产量相关性状QTL第39-40页
       ·抽穗期第39页
       ·株高第39-40页
       ·每穗颖花数第40页
       ·千粒重第40页
     ·外观品质相关性状QTL第40-46页
       ·粒长第40-43页
       ·粒宽第43页
       ·粒厚第43页
       ·长宽比第43-46页
   ·粒形QTL的多样组合第46页
   ·QTL与环境互作第46-47页
   ·qGL7的近等基因系(NIL)第47-48页
     ·CB-NIL策略构建的NIL第47-48页
     ·HIF-NIL策略构建的NIL第48页
   ·qGL7遗传分析与精细定位第48-53页
   ·GDS7在不同近等基因系的表型第53-55页
   ·细胞数目差异引起粒形变异第55-56页
   ·GDS7影响稻米灌浆速率第56-57页
   ·fzp-11突变体的鉴定第57-58页
   ·超量表达FZP及遗传转化第58-63页
   ·表达分析第63-71页
     ·全基因组芯片分析差异表达基因第63页
     ·穗发育相关基因表达分析第63-69页
     ·OsMADS-box基因表达分析第69-70页
     ·部分穗发育相关基因的表达模式第70-71页
   ·FZP蛋白氨基酸序列多样性第71-78页
4 讨论第78-87页
   ·如何构建初级定位群体定位更多QTL第78-80页
   ·与前人定位QTL的比较第80页
   ·遗传剖析QTL簇第80-81页
   ·RIL群体与HIF-NIL结合定位基因的优势第81-82页
   ·粒重/粒形与每穗颖花数的平衡关系第82-83页
   ·分子育种设计稻米外观品质第83-84页
   ·FZP同时参与了负调控穗枝梗数目与正调控颖花的形成第84-85页
   ·FZP特异表达的重要性第85页
   ·FZP在栽培稻与野生稻间的功能差异性第85-87页
参考文献第87-100页
附录第100-103页
 附录A 研究中所用非公用引物第100-101页
  附表1 本研究中用到的非公用引物第100-101页
 附录B第101-103页
  作者简历第101页
  硕博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01-103页
致谢第103页

论文共10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苏云金芽胞杆菌杀线虫晶体蛋白Cry55Aa和Cry5Ba的毒性区确定与毒力改造
下一篇:水稻多效性QTL,Ghd8的克隆及功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