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引言 | 第8-11页 |
(一) 选题缘起 | 第8-9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9-10页 |
(三) 内容安排 | 第10-11页 |
一、 寻衅滋事罪的历史与比较分析 | 第11-20页 |
(一) 寻衅滋事罪的概念 | 第11-12页 |
(二) 寻衅滋事罪历史考察 | 第12-16页 |
1. 中国古代刑律中关于寻衅滋事行为规定的考察 | 第12-14页 |
2. 建国后寻衅滋事罪的历史考察 | 第14-16页 |
(三) 寻衅滋事罪的比较法考察 | 第16-20页 |
二、 “起哄闹事型”寻衅滋事罪的价值分析 | 第20-28页 |
(一) “起哄闹事型”寻衅滋事罪的法益界定 | 第20-24页 |
1. “社会秩序说” | 第20页 |
2. “公共秩序说” | 第20-21页 |
3. “具体法益说” | 第21页 |
4. 本文观点 | 第21-24页 |
(二) 必要的回应:寻衅滋事罪的存废之争 | 第24-28页 |
1. 寻衅滋事罪“废除论” | 第24-25页 |
2. 寻衅滋事罪“完善论” | 第25-26页 |
3. 本文观点 | 第26-28页 |
三、 “起哄闹事型”寻衅滋事罪行为要件 | 第28-34页 |
(一) “起哄闹事”的内涵 | 第28-29页 |
(二) “起哄闹事”的特征 | 第29-30页 |
1. 煽动性 | 第29页 |
2. 扩散性 | 第29页 |
3. 公然性 | 第29-30页 |
(三) 对在网络空间“散布虚假信息”起哄闹事行为的辨析 | 第30-34页 |
1. 作为“没有根据的消息”的“虚假信息” | 第30-31页 |
2. 虚假信息概念界定 | 第31-32页 |
3. 虚假信息在司法实践中的认定 | 第32-34页 |
四、 “起哄闹事型”寻衅滋事罪空间要件 | 第34-42页 |
(一) 有关“公共场所”的概念梳理 | 第34-35页 |
(二) 公共场所的特征 | 第35-37页 |
1. 空间上的开放性 | 第35-36页 |
2. 用途上的公众性 | 第36页 |
3. 人员的聚集性或流动性 | 第36页 |
4. 人员的不特定性 | 第36-37页 |
(三) 《网络解释》引申出的问题:“网络空间”如何界定? | 第37-42页 |
1. 认同“网络空间属于公共场所”的观点 | 第37-39页 |
2. 反对“网络空间属于公共场所”的观点 | 第39页 |
3. 本文观点 | 第39-42页 |
五、 “起哄闹事型”寻衅滋事罪的程度要件 | 第42-46页 |
(一) 何为“严重混乱”? | 第42页 |
(二) 公共秩序“严重混乱”的界定 | 第42-46页 |
六、 “起哄闹事型”寻衅滋事罪之完善建议 | 第46-49页 |
(一) 避免“起哄闹事型”寻衅滋事罪的过度扩张 | 第46-47页 |
(二) 建构具有高度可操作性的“立案标准”体系 | 第47-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科研成果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