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0页 |
·研究问题概述 | 第13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高速数控加工中心的发展现状 | 第14页 |
·高速数控加工中心的特点 | 第14-16页 |
·国内外高速加工现状 | 第16-17页 |
·国内外高效加工现状 | 第17-18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8页 |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策略 | 第18-20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研究策略与内容安排 | 第19-20页 |
第二章 惯组本体结构工艺性分析 | 第20-28页 |
·引言 | 第20页 |
·惯组本体三维建模 | 第20-23页 |
·UG 软件简介 | 第20-21页 |
·惯组本体的 UG 建模 | 第21-22页 |
·惯组本体建模的简化 | 第22-23页 |
·惯组本体底面模型分析 | 第23-24页 |
·惯组本体其它面模型分析 | 第24-27页 |
·外部接口面(A 面)及棱镜安装面分析 | 第24-26页 |
·三处加表安装面分析 | 第26页 |
·二处陀螺安装面分析 | 第26-27页 |
·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惯组本体加工时的动力学特性分析 | 第28-43页 |
·引言 | 第28页 |
·金属加工过程中的颤振 | 第28-29页 |
·结构动力学有限元理论分析 | 第29-32页 |
·有限元动力学方程的建立 | 第29-30页 |
·固有频率及振型的求解 | 第30页 |
·瞬态动力学分析理论 | 第30-32页 |
·惯组本体动力学有限元分析 | 第32-38页 |
·利用 UG、ANSYS 软件建立惯组本体动力学模型 | 第32-33页 |
·惯组本体结构模态分析 | 第33-36页 |
·惯性本体谐响应分析 | 第36-37页 |
·惯性本体结构瞬态动力学分析 | 第37-38页 |
·惯组本体切削过程模拟 | 第38-42页 |
·惯性本体加工切削模型建立 | 第39-40页 |
·惯性本体的有限元分析 | 第40-42页 |
·小结 | 第42-43页 |
第四章 加工惯组本体夹具的结构设计 | 第43-53页 |
·引言 | 第43-44页 |
·底面加工时的夹具设计 | 第44-47页 |
·夹具体 1 的模型构建 | 第44-45页 |
·材料选择 | 第45页 |
·图纸设计 | 第45-46页 |
·夹具体 1 与惯组本体装夹指标匹配 | 第46-47页 |
·正面加工时的夹具设计 | 第47-50页 |
·夹具体 2 的模型构建 | 第47-48页 |
·材料选择 | 第48页 |
·图纸设计 | 第48-49页 |
·夹具体 2 与惯组本体、数控机床装夹指标匹配 | 第49-50页 |
·夹具体的装夹优化 | 第50-52页 |
·夹具体 1 的夹紧力优化 | 第50-51页 |
·夹具体 2 的装夹优化与定位优化 | 第51-52页 |
·小结 | 第52-53页 |
第五章 惯组本体高速精加工工艺方法及实现 | 第53-68页 |
·引言 | 第53页 |
·数控机床精度检测及误差补偿 | 第53-57页 |
·误差来源 | 第54页 |
·Mikron UCP600 五轴数控机床的精度检测及误差补偿 | 第54-57页 |
·惯组本体高速精加工工艺安排 | 第57-60页 |
·高速加工刀具选择 | 第57-59页 |
·高速加工的切削用量选择 | 第59-60页 |
·高速精加工工艺方法及流程 | 第60-64页 |
·底面加工方法及流程 | 第61-62页 |
·正面加工方法及流程 | 第62-64页 |
·加工结果分析 | 第64-67页 |
·零件实测结果与预期 | 第64-65页 |
·误差分析与评价 | 第65-67页 |
·小结 | 第67-68页 |
结束语 | 第68-71页 |
一、工作总结 | 第68-69页 |
二、主要结论及创新点 | 第69-70页 |
1、主要结论 | 第69页 |
2、主要创新点 | 第69-70页 |
三、研究展望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