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选题依据及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一) 女性意识之研究原因及意义 | 第9-10页 |
(二) 女性意识之研究现状及局限 | 第10-13页 |
一、女性意识的内涵阐释及理论渊源 | 第13-21页 |
(一) 女性文学与女性意识的界定与内涵 | 第13-17页 |
1. 基本概念界定 | 第13-15页 |
2. 女性意识内涵分析 | 第15-17页 |
(二) “女性意识”:当代中国女性主义批评的发端词 | 第17-21页 |
1. 女性主义的异域化发展 | 第17-19页 |
2. 女性主义的本土化演进 | 第19-21页 |
二、中国女性小说女性意识的嬗变 | 第21-33页 |
(一) 传统女性意识的积淀 | 第21-22页 |
(二) 现代女性意识的觉醒与消融 | 第22-28页 |
1. 丁玲对女性及女性生存的社会深层意识的揭示 | 第23-26页 |
2. 张爱玲对女性传统意识中深层痼疾的展露 | 第26-28页 |
(三) 当代女性意识的建构与张扬 | 第28-33页 |
三、中国当代女性文学女性意识的表现特征 | 第33-50页 |
(一) 围城意识 | 第33-35页 |
(二) 自审意识 | 第35-39页 |
1. 玫瑰之门:母性文化之途 | 第36-37页 |
2. 文化记忆:寻找失落的女性天空 | 第37-39页 |
(三) 性别意识 | 第39-43页 |
(四) 孤独意识 | 第43-45页 |
(五) 逃离意识 | 第45-47页 |
(六) 黑夜意识 | 第47-50页 |
四、研究中国当代女性文学女性意识的理论价值及现实意义 | 第50-56页 |
(一) 女性意识与女性文学的建构 | 第50-53页 |
1. 实现双性和谐 | 第50-52页 |
2. 超性别意识 | 第52-53页 |
(二) 女性意识的发展对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 第53-56页 |
结语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