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0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一、民间借贷纠纷中涉及刑民交叉典型案例及所引发的问题 | 第12-16页 |
(一)民间借贷纠纷中涉及刑民交叉问题的典型案例 | 第12-13页 |
1. 质押权诈骗案例 | 第12页 |
2. 抵押权及有保证人的诈骗案例 | 第12-13页 |
3. 表见代理的诈骗案例 | 第13页 |
(二)上述案例所引发的民间借贷纠纷中涉及刑民交叉的实务问题 | 第13-16页 |
1. 刑民交叉案件处理模式的选择问题 | 第13-14页 |
2. 刑民交叉案件中当事人权益的保护问题 | 第14-16页 |
二、民间借贷纠纷中涉及刑民交叉案件的现实处理模式——先刑后民 | 第16-22页 |
(一)先刑后民程序模式 | 第16-18页 |
1. 先刑后民程序模式的含义 | 第16页 |
2. 先刑后民程序模式的源起 | 第16-18页 |
3. 先刑后民程序模式在实践中的适用情况 | 第18页 |
(二)理论界对先刑后民程序模式的争论 | 第18-20页 |
(三)本文的观点 | 第20-22页 |
三、民间借贷纠纷中涉及刑民交叉案件在实务中需要界定的几个具体问题 | 第22-32页 |
(一)被害人主体的认定问题 | 第22-24页 |
1. 被害人主体认定的意义 | 第22-23页 |
2. 抵押权人能否成为被害人 | 第23页 |
3. 保证人能否成为被害人 | 第23-24页 |
(二)犯罪数额的认定问题 | 第24-26页 |
1. 犯罪数额与刑事责任的关系 | 第24-25页 |
2. 刑民交叉案件中犯罪数额的具体认定 | 第25页 |
3. 以实际所得数额认定的客观性 | 第25-26页 |
(三)关于刑民交叉借贷案件的合同效力问题 | 第26-28页 |
1. 刑民交叉借贷案件的合同效力的不同观点 | 第26-27页 |
2. 程序模式选择的差异性对民间借贷合同效力和担保合同效力的影响 | 第27页 |
3. 本文的观点 | 第27-28页 |
(四)刑民交叉借贷案件中担保人、共同借款人的责任承担问题 | 第28页 |
1. 刑民交叉借贷案件中担保人的责任承担问题 | 第28页 |
2. 刑民交叉借贷案件中共同借款人的责任承担问题 | 第28页 |
(五)刑民交叉借贷案件审理中其他应注意的问题 | 第28-32页 |
1. 刑民交叉借贷案件的判决主文中应注意的问题 | 第28-29页 |
2. 在追缴返还财物时应注意的问题 | 第29-32页 |
结语 | 第32-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36页 |
致谢 | 第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