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边乔家洼地区CO2封存体的地质评价标志与测井响应特征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6页 |
| 目录 | 第6-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8页 |
| ·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9-10页 |
| ·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 ·CCS封存及储盖层差异性 | 第10-12页 |
| ·CO_2驱油技术 | 第12-13页 |
|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 ·研究思路、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 ·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 ·技术路线 | 第14页 |
|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 ·特色及创新点 | 第15页 |
| ·完成的工作量 | 第15-16页 |
| ·主要进展与认识 | 第16-18页 |
| 第二章 油气地质概况及沉积背景 | 第18-23页 |
| ·研究区位置 | 第18页 |
| ·油气地质概况 | 第18-20页 |
| ·烃源岩条件 | 第18-19页 |
| ·储集岩条件 | 第19页 |
| ·封盖层条件 | 第19-20页 |
| ·研究区沉积背景 | 第20-21页 |
| ·研究区目的层地层特征 | 第21-23页 |
| 第三章 储盖层岩石学特征及成岩作用 | 第23-38页 |
| ·储盖层岩石学特征 | 第23-28页 |
| ·矿物成分特征 | 第23-25页 |
| ·结构特征 | 第25-28页 |
| ·主要成岩作用类型 | 第28-38页 |
| ·压实作用和压溶作用 | 第29-31页 |
| ·胶结作用 | 第31-34页 |
| ·溶蚀作用 | 第34页 |
| ·交代作用 | 第34-35页 |
| ·成岩作用对储层的影响 | 第35-38页 |
| 第四章 储层与盖层孔隙结构特征 | 第38-62页 |
| ·储集层与盖层物性差异 | 第38-40页 |
| ·储集层物性特征 | 第38-39页 |
| ·封盖层物性特征 | 第39-40页 |
| ·储盖层全岩含量与粘土矿物含量差异 | 第40-46页 |
| ·全岩含量差异 | 第40-43页 |
| ·粘土矿物差异性 | 第43-45页 |
| ·粘土矿物与孔隙度的关系 | 第45-46页 |
| ·储盖层孔喉结构特征差异 | 第46-57页 |
| ·盖层孔隙类型及特征 | 第46-48页 |
| ·储层孔隙类型及特征 | 第48-50页 |
| ·储盖层毛细管压力曲线对比 | 第50-52页 |
| ·T205井与T534井毛管压力曲线对比 | 第52页 |
| ·物性与孔喉结构参数的关系 | 第52-56页 |
| ·毛细管压力分类 | 第56-57页 |
| ·岩石排替压力分析 | 第57-60页 |
| ·突破压力与排替压力的转化 | 第57-58页 |
| ·储层与盖层排替压力的对比 | 第58-60页 |
|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 第五章 地质评价标志的测井响应特征 | 第62-73页 |
| ·测井曲线标准化 | 第62-64页 |
| ·测井曲线标准化原则 | 第62页 |
| ·标准化方法的选择 | 第62-63页 |
| ·标准化结果对比 | 第63-64页 |
| ·储盖层地质评价标志的测井响应特征 | 第64-73页 |
| ·测井响应特征的单井变化 | 第65-66页 |
| ·乔家洼地区测井响应特征的变化 | 第66-73页 |
| 第六章 封存体评价与预测 | 第73-81页 |
| ·封盖性岩石主控因素及其分类标准 | 第73-74页 |
| ·主控因素分析 | 第73-74页 |
| ·封盖层分类标准 | 第74页 |
| ·储集性岩石主控因素及其分类标准 | 第74-78页 |
| ·主控因素分析 | 第75-76页 |
| ·储集层分类标准 | 第76-78页 |
| ·封存体评价与预测 | 第78-79页 |
| 附图 | 第79-81页 |
| 结论与认识 | 第81-83页 |
| 参考文献 | 第83-90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90-91页 |
| 致谢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