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绪论 | 第9-14页 |
1.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9-10页 |
·研究目的 | 第9页 |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2.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3.研究内容 | 第11-13页 |
·研究对象 | 第12页 |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研究思路 | 第12-13页 |
4.创新点、重点、难点、关键问题 | 第13-14页 |
·创新点 | 第13页 |
·重点 | 第13页 |
·难点 | 第13页 |
·关键问题 | 第13-14页 |
第一章 周昉与波提切利绘画创作的时代背景与艺术成就 | 第14-23页 |
1.时代背景下女性绘画形象的回归 | 第14-18页 |
·大唐盛世下女性地位的相对提高 | 第14-16页 |
·人文精神中女性之美的相对重生 | 第16-18页 |
2.周昉与波提切利的艺术成就 | 第18-23页 |
·周昉的艺术之路与成就 | 第18-20页 |
·波提切利的艺术之路与成就 | 第20-23页 |
第二章 周昉与波提切利绘画女性形象创作的不同审美语境 | 第23-29页 |
·“情理之和”与“人神之和”的审美之源 | 第23-24页 |
·儒家“礼”与“美”的教化诉诸 | 第24-26页 |
·西方哲学“真”与“美”的现实体现 | 第26-28页 |
·“折中主义”的和谐之美 | 第28-29页 |
第三章 周昉与波提切利绘画女性形象审美趋向的比较 | 第29-42页 |
·“丰韵之美”的殊途同归 | 第29-33页 |
·“丰肌为美”的绮罗仕女 | 第29-31页 |
·“青春朝气”的凡间女神 | 第31-33页 |
·“忧戚之美”的异曲同工 | 第33-38页 |
·“端庄雍容”下的轻愁 | 第33-35页 |
·“浪漫柔美”下的淡伤 | 第35-38页 |
·跨越中西方的女性“灵动飘逸”之美 | 第38-42页 |
·静中蕴动的东方飘逸之美 | 第38-40页 |
·动中蕴静的西方灵动之美 | 第40-42页 |
第四章 周昉“仕女”与波提切利“女神”形象的意象与典范 | 第42-48页 |
·周昉仕女画“雍容典雅”的意象表现 | 第42-45页 |
·以“虚中见实”营造意境 | 第42-43页 |
·以“雍容典雅”塑造意象 | 第43-45页 |
·波提切利“女神”形象唯美浪漫的典范再现 | 第45-48页 |
·以“充盈有致”筑就环境 | 第45-46页 |
·以“唯美浪漫”造就典范 | 第46-48页 |
结论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