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7页 |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符号说明 | 第11-12页 |
上篇 文献综述 | 第12-32页 |
第一章 副猪嗜血杆菌研究进展 | 第12-24页 |
1 生物学特性 | 第12页 |
2 流行病学 | 第12-13页 |
3 致病机理 | 第13页 |
4 毒力因子 | 第13-18页 |
·血清型与毒力 | 第14页 |
·外膜蛋白(Outer Membrane Protein,OMP) | 第14-15页 |
·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 | 第15页 |
·三聚自身转运子(virulence-associated trimeric autotransporters,VtaA) | 第15-16页 |
·神经氨酸酶(Neuramidinase,NA) | 第16-17页 |
·荚膜多糖(CPS) | 第17页 |
·其它毒力因子 | 第17-18页 |
5 诊断 | 第18-20页 |
参考文献 | 第20-24页 |
第二章 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 第24-32页 |
1 蛋白质组学研究技术 | 第24-26页 |
·双向电泳技术 | 第24-25页 |
·质谱技术 | 第25页 |
·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25-26页 |
2 比较蛋白质组学在细菌学研究中的应用 | 第26-27页 |
·比较蛋白质组学 | 第26页 |
·比较蛋白质组学在细菌学研究中的应用 | 第26-27页 |
3 蛋白质组学在副猪嗜血杆菌上的应用 | 第27-28页 |
4 总结与展望 | 第28-29页 |
参考文献 | 第29-32页 |
下篇 研究内容 | 第32-76页 |
第三章 副猪嗜血杆菌菌体蛋白双向电泳图谱的建立及分析 | 第32-58页 |
摘要 | 第32-3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3-40页 |
·试验材料 | 第33-34页 |
·试验方法 | 第34-40页 |
2 结果 | 第40-51页 |
·14A7-2和20A3-2菌株的生长曲线 | 第40-41页 |
·菌株毒力的鉴定 | 第41-42页 |
·菌体蛋白浓度测定的结果 | 第42页 |
·副猪嗜血杆菌毒力菌株14A7-2与非毒力菌株20A3-2 2-DE图谱及分析 | 第42-46页 |
·差异蛋白点的质谱鉴定结果 | 第46-51页 |
3 讨论 | 第51-56页 |
·蛋白样品的制备 | 第51-52页 |
·IPG胶条的长度 | 第52页 |
·IPG胶条的pH范围 | 第52页 |
·蛋白样品的上样量 | 第52页 |
·染色方法 | 第52-53页 |
·质谱鉴定和分析的差异蛋白质 | 第53-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第四章 副猪嗜血杆菌主要差异蛋白点的验证 | 第58-76页 |
摘要 | 第5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8-64页 |
·试验材料 | 第58-59页 |
·试验方法 | 第59-64页 |
2 结果 | 第64-71页 |
·furp、q和abc基因的克隆 | 第64页 |
·序列测定结果 | 第64页 |
·重组蛋白的诱导表达 | 第64-65页 |
·重组蛋白的纯化 | 第65-66页 |
·免疫血清的效价 | 第66-69页 |
·菌体蛋白的免疫印迹 | 第69-71页 |
3 讨论 | 第71-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6页 |
全文总结 | 第76-78页 |
附录 | 第78-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