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0-16页 |
·选题价值 | 第10-11页 |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1-14页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论文框架分析、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第14-16页 |
·论文结构分析 | 第14-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创新之处和局限性 | 第15-16页 |
第2章 中国民营企业工伤补偿劳资纠纷现状 | 第16-24页 |
·中国民营企业工伤补偿劳资纠纷概况 | 第16-18页 |
·社会保险内容的纠纷居高不下 | 第16页 |
·职业关联的人身伤害和伤亡的纠纷逐步上升 | 第16页 |
·民营企业社会保险法律急需完善,社会保险费高 | 第16-17页 |
·民营企业主与员工参保意识薄弱 | 第17页 |
·劳务派遣工和非全职劳动者劳资纠纷多 | 第17-18页 |
·民营企业劳资纠纷特点 | 第18-21页 |
·劳资双方对抗性增强 | 第18-19页 |
·群体案件上升 | 第19页 |
·劳资纠纷双方的态度和期望值分歧加大,调解难度较大升 | 第19-20页 |
·解除劳动合同纠纷明显增加 | 第20-21页 |
·出现了变相经济性裁员 | 第21页 |
·中国民营企业工伤保险待遇及劳动能力鉴定 | 第21-24页 |
·享受工伤医疗待遇条件 | 第21-22页 |
·工伤医疗的支付 | 第22页 |
·劳动能力鉴定等级 | 第22页 |
·劳动能力鉴定条件及程序 | 第22-24页 |
第3章 中国民营企业劳资纠纷产生的原因 | 第24-32页 |
·中国民营企业劳资纠纷的外部因素 | 第24-27页 |
·缺乏社会保障法律体系覆盖面 | 第24-25页 |
·部分地方政府部门认识不足 | 第25-26页 |
·劳动力市场运行机制不健全 | 第26-27页 |
·中国民营企业劳资纠纷的内部因素 | 第27-28页 |
·经济利益产生的权利与义务纠纷 | 第27页 |
·劳动合同签订、履行、终止的纠纷 | 第27页 |
·劳动保护方面的纠纷 | 第27-28页 |
·劳动者地位弱 | 第28页 |
·由工伤赔偿引发的劳资纠纷 | 第28-32页 |
·工伤后被换做他人姓名 | 第29页 |
·企业不缴社保费职工工伤算总账 | 第29-30页 |
·工伤赔偿程序繁琐,应简化 | 第30-32页 |
第4章 中国民营企业劳资纠纷措施对欧美国家的借鉴 | 第32-40页 |
·政府方面 | 第32-33页 |
·加强政府干预与调节 | 第32-33页 |
·相关法律的充实与完善 | 第33页 |
·企业方面 | 第33-34页 |
·建立绩效考核管理机制 | 第33页 |
·树立劳动者维权意识 | 第33-34页 |
·中国民营企业工资收入分配纠纷 | 第34-37页 |
·尚未形成劳动者工资增长机制 | 第34-35页 |
·最低工资制度未能在民营企业得到良好执行 | 第35-36页 |
·拖欠工资现象严重 | 第36-37页 |
·对欧美国家的借鉴 | 第37-40页 |
·发挥工会作用,利用“三方机制”协调劳资矛盾 | 第37-38页 |
·运用法律手段对劳资关系进行调节 | 第38页 |
·建立预警机制,加强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处理 | 第38页 |
·锁定源头,加强劳动合同的管理 | 第38-40页 |
第5章 中国民营企业社会保险工伤补偿纠纷对策研究 | 第40-47页 |
·中国民营企业社会保险纠纷 | 第40-42页 |
·民营企业社会保险覆盖面窄 | 第40页 |
·民营企业社会保险制度不完善 | 第40-41页 |
·民营企业基础管理不到位 | 第41-42页 |
·中国民营企业用人单位要担当的工伤风险 | 第42-44页 |
·民事赔偿方面 | 第42-43页 |
·刑事责任承担方面 | 第43-44页 |
·行政处罚方面 | 第44页 |
·中国民营企业工伤补偿纠纷研究对策 | 第44-47页 |
·适当购买商业保险分担企业经济风险 | 第44页 |
·制定并实施严格的安全操作规程 | 第44页 |
·量化工伤风险管理成本引起工伤劳动争议 | 第44-45页 |
·在职工的生产场所内设定监控录像设备 | 第45页 |
·进行职业培训 | 第45-46页 |
·协调各方责任 | 第46-47页 |
结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后记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