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引言 | 第9-11页 |
第一章 住宅权及其法律保护的基本理论 | 第11-16页 |
一、住宅及住宅权概述 | 第11-13页 |
(一) 住宅的界定 | 第11-12页 |
(二) 住宅权的涵义 | 第12-13页 |
二、住宅权与人权保护 | 第13-14页 |
(一) 住宅权保护的人权理论 | 第13页 |
(二) 住宅权保护的依据 | 第13-14页 |
三、住宅权与基本权利的保护 | 第14-16页 |
(一) 住宅权的基本权利属性 | 第14页 |
(二) 住宅权的宪法保护 | 第14-16页 |
第二章 有关住宅权的行政强制行为分析 | 第16-21页 |
一、进入住宅行政强制行为的界定 | 第16-18页 |
(一) 进入住宅行政强制行为的特征 | 第16-17页 |
(二) 进入住宅行政强制与强制拆除违法住宅的区别 | 第17-18页 |
二、有关住宅权的行政强制措施 | 第18-19页 |
(一) 独立进入住宅的行政强制措施 | 第18-19页 |
(二) 其它行政强制措施中的进入住宅行政强制行为 | 第19页 |
三、有关住宅权的行政强制执行 | 第19-21页 |
第三章 域外住宅权的行政强制法律保护比较研究 | 第21-31页 |
一、德国住宅的行政强制法律规范 | 第22-24页 |
(一) 德国进入住宅行政强制的法律规定 | 第22-23页 |
(二) 德国进入住宅行政强制的限制 | 第23-24页 |
二、日本住宅的行政强制法律规范 | 第24-27页 |
(一) 日本进入住宅行政强制的法律规定 | 第24-26页 |
(二) 日本进入住宅行政强制的探讨 | 第26-27页 |
三、我国台湾地区住宅的行政强制法律规范 | 第27-31页 |
(一) 我国台湾地区进入住宅行政强制的规定 | 第27-29页 |
(二) 我国台湾地区进入住宅行政强制的分析 | 第29-31页 |
第四章 我国现行法律对住宅权的保护 | 第31-37页 |
一、《行政强制法》对住宅行政强制的规范 | 第31-32页 |
(一) 《行政强制法(草案)》对住宅行政强制规定的演进 | 第31-32页 |
(二) 现行《行政强制法》对住宅行政强制的规定 | 第32页 |
二、我国其他法律对住宅权保护的规定 | 第32-35页 |
(一) 宪法对住宅权的保护 | 第32-33页 |
(二) 其他法律对住宅权的保护 | 第33-35页 |
三、我国现行法律有关住宅权保护规定分析 | 第35-37页 |
第五章 完善我国有关住宅权的行政强制法律制度 | 第37-49页 |
一、有关住宅权行政强制行为的定位 | 第37-38页 |
(一) 进入住宅行政强制在行政强制法中的定位 | 第37-38页 |
(二) 进入住宅行政强制的法律适用 | 第38页 |
二、对影响住宅权行政强制的法律设定 | 第38-39页 |
(一) 进入住宅行政强制措施的设定权 | 第38-39页 |
(二) 住宅行政强制执行的设定权 | 第39页 |
三、对影响住宅权行政强制行为的条件要求 | 第39-41页 |
(一) 进入住宅行政强制措施适用条件 | 第40-41页 |
(二) 住宅行政强制执行的适用条件 | 第41页 |
四、对影响住宅权行政强制行为的程序规定 | 第41-45页 |
(一) 进入住宅行政强制措施程序规制 | 第41-44页 |
(二) 住宅行政强制执行令状主义适用分析 | 第44-45页 |
五、对影响住宅权行政强制行为的法律救济 | 第45-49页 |
(一) 进入住宅行政强制措施救济情形具体分析 | 第46-47页 |
(二) 住宅行政强制执行的救济 | 第47-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