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9-24页 |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1页 |
| ·相关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8页 |
| ·行人流研究的几个主要阶段 | 第11-12页 |
| ·行人仿真模型的分类 | 第12-13页 |
| ·连续空间模型 | 第13-14页 |
| ·元胞自动机模型 | 第14-18页 |
| ·研究内容 | 第18-21页 |
|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 ·论文结构 | 第22-24页 |
| 第2章 基于社会心理效应的安全间距模型 | 第24-42页 |
| ·本章引言 | 第24-25页 |
| ·模型描述 | 第25-28页 |
| ·标准 NaSch 模型 | 第25-26页 |
| ·安全间距模型 | 第26-28页 |
| ·仿真实验和分析 | 第28-39页 |
| ·场景设置和统计方法 | 第28-30页 |
| ·速度——密度基本图 | 第30-37页 |
| ·时空演化结构——密度波与相分离 | 第37-39页 |
| ·本章小结 | 第39-42页 |
| 第3章 基于行人运动延迟的慢反应模型 | 第42-62页 |
| ·本章引言 | 第42-43页 |
| ·模型描述 | 第43-48页 |
| ·LG 模型 | 第44-46页 |
| ·SRM 模型 | 第46-48页 |
| ·仿真实验和分析 | 第48-60页 |
| ·单走道 SRM 模型 | 第48-56页 |
| ·双走道 SRM 模型 | 第56-60页 |
|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 第4章 具有动态路径选择机制的元胞自动机模型 | 第62-81页 |
| ·本章引言 | 第62-63页 |
| ·模型描述 | 第63-66页 |
| ·仿真实验和分析 | 第66-79页 |
| ·仿真场景设置 | 第66-67页 |
| ·速度——密度基本图 | 第67-74页 |
| ·到达时间概率分布(ATPD) | 第74-77页 |
| ·目标到达率 | 第77-78页 |
| ·收敛时间 | 第78-79页 |
| ·本章小结 | 第79-81页 |
| 第5章 面向多向行人流混行的分散合作模型 | 第81-102页 |
| ·本章引言 | 第81-83页 |
| ·模型描述 | 第83-91页 |
| ·模型 1——无合作机制的基本模型 | 第83-85页 |
| ·模型 2——引入侧让机制(CM-SA) | 第85-87页 |
| ·模型 3——引入替代路径机制(CM-CAR) | 第87-90页 |
| ·模型 4——综合两种合作机制(CM-SA-CAR) | 第90-91页 |
| ·仿真实验与分析 | 第91-99页 |
| ·速度——密度基本图 | 第91-93页 |
| ·流量——密度基本图 | 第93-95页 |
| ·旅行时间——距离比 | 第95-97页 |
| ·引入侧让机制的必要性 | 第97-98页 |
| ·引入替代路径机制的必要性 | 第98-99页 |
| ·本章小结 | 第99-102页 |
| 第6章 行人微观仿真原型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 第102-124页 |
| ·开发背景和目的 | 第102页 |
| ·开发环境 | 第102-103页 |
| ·总体执行流程和系统框架 | 第103-105页 |
| ·核心模块的数据结构设计 | 第105-112页 |
| ·仿真器类 | 第105-106页 |
| ·行人类 | 第106-107页 |
| ·场景类 | 第107-110页 |
| ·仿真演示模块 | 第110-112页 |
| ·原型系统的应用演示 | 第112-123页 |
| ·具有多出口的简单空间场景 | 第112-115页 |
| ·建筑物楼层场景 | 第115-119页 |
| ·体育馆场景 | 第119-123页 |
| ·本章小结 | 第123-124页 |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4-127页 |
| ·全文总结 | 第124-125页 |
| ·研究展望 | 第125-127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7-140页 |
| 致谢 | 第140-142页 |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42-1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