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产业集群创新生态系统理论基础研究 | 第1-36页 |
·产业集群创新生态研究的理论依据 | 第8-15页 |
·产业创新理论 | 第8-9页 |
·产业集群理论 | 第9-11页 |
·产业生态理论 | 第11-15页 |
·产业集群创新生态系统研究 | 第15-36页 |
·产业集群创新生态系统的内涵 | 第15-18页 |
·内涵 | 第15-16页 |
·自然生态系统与产业集群创新生态系统各要素比较 | 第16-18页 |
·产业集群创新生态系统的特征 | 第18-20页 |
·创新种群的协同进化 | 第18页 |
·创新生态位宽度的缩小化 | 第18-19页 |
·价值增值化 | 第19页 |
·非中心化 | 第19-20页 |
·知识累积和快速流动性 | 第20页 |
·产业集群创新生态系统构成 | 第20-29页 |
·制造型创新生态网络 | 第20-23页 |
·研究类创新亚群落 | 第23-24页 |
·中介类辅助创新亚群落 | 第24-25页 |
·集群内部创新生境 | 第25-26页 |
·集群外部创新生境 | 第26-28页 |
·小结 | 第28-29页 |
·产业集群创新生态系统“资源流”运行过程 | 第29-36页 |
·信息流在创新生态系统中的运行 | 第29-31页 |
·人才流与各创新种群的人才配置 | 第31-33页 |
·资金流与各创新种群的资金配置 | 第33-34页 |
·小结 | 第34-36页 |
第二章 福州软件产业集群创新生态系统及其现状分析 | 第36-56页 |
·福州软件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 第36-37页 |
·福州软件产业集群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方法 | 第37页 |
·福州软件产业集群创新生态系统构成分析 | 第37-48页 |
·制造型创新生态网络分析 | 第37-41页 |
·研究类创新亚群落分析 | 第41-42页 |
·中介辅助类创新亚群落分析 | 第42-44页 |
·集群内部创新生境分析 | 第44-46页 |
·集群外部创新环境分析 | 第46-48页 |
·福州软件产业集群创新生态系统“资源流”运行过程分析 | 第48-53页 |
·信息流在创新生态系统中的运行分析 | 第48-50页 |
·人才流与各创新种群的人才配置分析 | 第50-52页 |
·资金流与各创新种群的资金配置分析 | 第52-53页 |
·小结 | 第53-56页 |
·福州软件产业集群创新生态系统的优势 | 第53-54页 |
·福州软件产业集群创新生态系统的问题 | 第54-56页 |
第三章 建设福州市软件产业集群创新生态系统的对策研究 | 第56-67页 |
·美国硅谷产业集群创新生态系统的启示 | 第56-59页 |
·美国硅谷产业集群创新生态系统的构成分析 | 第56-58页 |
·对福州市软件产业集群创新生态系统建设的启示 | 第58-59页 |
·建设福州市软件产业集群创新生态系统的对策与建议 | 第59-67页 |
·吸引国内外尤其是台日大型软件企业,为制造型生态网络打造完整产业价值链 | 第59-60页 |
·完善内部创新生境,为创新成果的产生提供沃土 | 第60-61页 |
·发展和规范中介种群,提高中介运行质量和效率 | 第61-62页 |
·构筑核心人才聚集的高地,完善高层次人才的支撑体系 | 第62-63页 |
·构建多样化的融投资体系,为软件产业集群创新生态系统注入活力 | 第63-64页 |
·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技术预见机制,完善福州市软件产业集群技术发展战略 | 第64-67页 |
结 束 语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0页 |
附 录 | 第70-74页 |
致 谢 | 第74页 |
个人简历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