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绪论 | 第10-13页 |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框架 | 第11-12页 |
·创新之处 | 第12-13页 |
2 秸秆利用及国内外现状 | 第13-18页 |
·秸秆概念及种类 | 第13-14页 |
·秸秆概念 | 第13页 |
·秸秆种类 | 第13页 |
·广西秸秆种类 | 第13-14页 |
·秸秆利用方法概述 | 第14-16页 |
·家庭燃用 | 第14-15页 |
·直接还田 | 第15页 |
·作为饲料 | 第15页 |
·作为食用菌基料 | 第15页 |
·造纸等工业用途 | 第15-16页 |
·国内外秸秆利用现状 | 第16-18页 |
·国外秸秆利用 | 第16页 |
·国内秸秆利用 | 第16-18页 |
3 广西秸秆资源及其综合利用现状 | 第18-33页 |
·广西秸秆资源潜力 | 第18-25页 |
·广西秸秆资源总产量 | 第18-19页 |
·不同秸秆在广西各地市的产量 | 第19-25页 |
·广西秸秆资源潜力评价 | 第25页 |
·广西秸秆综合利用现状 | 第25-33页 |
·家庭燃用 | 第26-27页 |
·直接还田 | 第27-28页 |
·作为饲料 | 第28-29页 |
·做为食用菌基料 | 第29-30页 |
·造纸等工业用途 | 第30-31页 |
·废弃或焚烧 | 第31-33页 |
4 广西秸秆综合利用存在的问题 | 第33-37页 |
·秸秆焚烧废置现象严重 | 第33页 |
·广西地形阻碍,成本偏高 | 第33页 |
·秸秆综合利用技术不成熟 | 第33-34页 |
·技术瓶颈问题突出,缺乏成果积累 | 第33-34页 |
·科研经费少,科技支撑力不足 | 第34页 |
·培训服务体系较薄弱 | 第34页 |
·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基础薄弱,无法形成产业化规模经营 | 第34-35页 |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制约秸秆生态化还田 | 第34-35页 |
·秸秆收集储运体系薄弱 | 第35页 |
·秸秆综合利用示范企业少,无法形成秸秆综合利用产业链 | 第35页 |
·政策扶持不足,宣传力度较小 | 第35-37页 |
·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力度较低 | 第35页 |
·政策扶持和激励措施缺乏或滞后 | 第35-36页 |
·适用广西秸秆还田机具补贴的种类少 | 第36页 |
·宣传力度不足,尚未形成良好的发展氛围 | 第36-37页 |
5 广西秸秆综合利用的对策 | 第37-52页 |
·搭建产业布局,构建推广体系 | 第37-46页 |
·广西秸秆综合利用产业总体布局 | 第37-41页 |
·广西秸秆综合利用推广体系构建 | 第41-46页 |
·明确主要任务,打造龙头项目 | 第46-48页 |
·广西秸秆综合利用的主要任务 | 第46-47页 |
·广西秸秆综合利用重点项目 | 第47-48页 |
·完善技术保障 | 第48页 |
·推进秸秆综合利用服务 | 第48页 |
·推进技术开发和科技入户 | 第48页 |
·鼓励企业参与秸秆综合利用项目 | 第48页 |
·加强秸秆综合利用科技交流 | 第48页 |
·加强政府支持力度,健全政策法律法规 | 第48-50页 |
·加强政府领导监管力度 | 第48-49页 |
·健全相关政策法规 | 第49-50页 |
·加大宣传,普及理念 | 第50-52页 |
·营造良好氛围,鼓励公众积极参与 | 第50页 |
·积极培育市场,创新经营模式 | 第50-51页 |
·强化社会监督 | 第51-52页 |
6 总结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