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1 绪论 | 第11-19页 |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3页 |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简评 | 第15-16页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6-17页 |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研究路线与创新点 | 第17-19页 |
·研究路线 | 第17-18页 |
·创新点 | 第18-19页 |
2 地方政府行政决策公众参与的相关理论 | 第19-23页 |
·地方政府行政决策公众参与的界定 | 第19-20页 |
·地方政府的界定 | 第19页 |
·地方政府行政决策的界定 | 第19页 |
·公众及公众参与的界定 | 第19-20页 |
·地方政府行政决策公众参与的相关基础理论 | 第20-22页 |
·人民主权理论 | 第20页 |
·民主行政理论 | 第20-21页 |
·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21页 |
·公共选择理论 | 第21页 |
·现代治理理论 | 第21-22页 |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3 云南省地方政府行政决策公众参与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23-32页 |
·云南省地方政府行政决策公众参与影响因素基本现状 | 第23-26页 |
·自然因素现状 | 第23页 |
·社会因素现状 | 第23页 |
·云南公众参与形势SWOT分析 | 第23-26页 |
·云南省地方政府行政决策公众参与存在的问题 | 第26-27页 |
·自治州县政府角色定位有偏差 | 第26页 |
·少数民族参与制度机制构建不完善 | 第26-27页 |
·各民族社会参与环境未形成 | 第27页 |
·少数民族群众参与不积极 | 第27页 |
·云南省地方政府行政决策公众参与问题的成因 | 第27-31页 |
·政府体制机制的原因分析 | 第29页 |
·社会人文环境的原因分析 | 第29-30页 |
·公民主体自身的原因分析 | 第30-31页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4 国内外地方政府行政决策公众参与经验借鉴 | 第32-44页 |
·国外地方政府行政决策公众参与经验 | 第32-36页 |
·美国地方政府行政决策公众参与经验 | 第32-34页 |
·德国地方政府行政决策公众参与经验 | 第34-36页 |
·国内地方政府行政决策公众参与经验 | 第36-40页 |
·北京市地方政府行政决策公众参与经验 | 第37-38页 |
·湖南省行政决策公众参与经验 | 第38-40页 |
·国内外经验对云南省地方政府行政决策公众参与的借鉴 | 第40-43页 |
·多民族环境下的制度机制优化 | 第40-41页 |
·辅以适宜民族地区的宣传方式 | 第41-42页 |
·引入高新技术拓宽参与渠道 | 第42-43页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5 完善云南省地方政府行政决策公众参与的政策措施 | 第44-57页 |
·基于多民族化人口结构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 第44-46页 |
·完善促建新公共服务型政府 | 第44-45页 |
·转变政府职能明确角色定位 | 第45-46页 |
·在民族自治中切入公众参与制度机制 | 第46-51页 |
·建立健全公众参与法律保障体系 | 第46-47页 |
·完善科学民主的地方行政决策机制 | 第47-49页 |
·促进自治地区公众参与制度化建设 | 第49-50页 |
·为自治地区公众参与提供政策支持 | 第50-51页 |
·立足大杂居、小聚居社会环境适度引导 | 第51-54页 |
·加大宣传力度拓展民族参与面 | 第51-52页 |
·充分发挥民间组织作用 | 第52-53页 |
·利用新媒体扩宽参与渠道 | 第53-54页 |
·有针对性的倡导少数民族积极参与 | 第54-56页 |
·加强各民族素质教育促进优质参与 | 第54-55页 |
·扩大法律制度宣传保障有效参与 | 第55页 |
·培养社会主人翁意识形成主动参与 | 第55-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结论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