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园林规划与建设论文

城市避震减灾综合公园平灾转换方法研究

致谢第1-4页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8页
第一章 绪论第8-16页
   ·研究背景第8页
   ·国内外相关研究第8-12页
     ·国内相关研究第8-10页
     ·国外相关研究第10-12页
     ·对比与启示第12页
   ·研究意义第12-13页
     ·理论意义第12页
     ·实践意义第12-13页
   ·研究界定第13页
     ·研究对象第13页
     ·研究范围第13页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3-16页
     ·研究内容第13-15页
     ·技术路线第15-16页
2 城市避震减灾综合公园平灾转换概述第16-22页
   ·城市避震减灾综合公园平灾转换的概念第16页
   ·城市避震减灾综合公园平灾转换定位第16-20页
     ·城市避震减灾绿地体系平灾转换层面第16-18页
     ·城市避震减灾公园绿地体系平灾转换层面第18-19页
     ·城市避震减灾综合公园平灾转换的定位和层次第19-20页
   ·小结第20-22页
3 城市避震减灾综合公园平灾特点第22-45页
   ·综合公园的平时特点第22-35页
     ·综合公园的布局特点第22-28页
     ·综合公园的功能分区第28-30页
     ·综合公园的道路系统第30-33页
     ·综合公园的构建要素第33-35页
   ·综合公园的灾时特点第35-44页
     ·避震减灾综合公园在避震减灾绿地体系中的定位和作用第35-37页
     ·各类布局的综合公园的灾时功能第37-39页
     ·各功能分区的灾时功能第39-41页
     ·各类道路体系的灾时功能第41-42页
     ·构成要素的灾时功能第42-44页
   ·小结第44-45页
4 城市避震减灾综合公园平灾转换方法第45-67页
   ·城市避震减灾综合公园平灾转换的总体目标、原则与依据第45-47页
     ·城市避震减灾综合公园平灾转换的总体目标第45页
     ·城市避震减灾综合公园平灾转换的总体原则第45页
     ·城市避震减灾综合公园平灾转换的依据第45-47页
   ·系统整体层面的平灾转换方法第47-51页
     ·统筹上位规划,结合自身条件合理定位第47页
     ·整合资源,发挥组合优势第47-48页
     ·依托线型空间,点线面相结合第48-49页
     ·实践运用第49-51页
   ·个体层面的平灾转换方法第51-58页
     ·对外联系体系第51-52页
     ·对内优化空间布局第52-54页
     ·分类转换,分区布置,优化资源配置第54-55页
     ·分级设置避难疏散通道,合理串联空间第55-56页
     ·实践运用第56-58页
   ·构成要素的转换方法第58-65页
     ·地形利用第59页
     ·水体利用第59-60页
     ·植物的利用第60-61页
     ·增加设施、完善布局第61-65页
   ·小结第65-67页
5 城市避震减灾综合公园平灾转换的实施保障第67-71页
   ·法律法规政策层面第67-68页
     ·建立经济保障制度第67页
     ·完善避震减灾综合公园管理与使用的规章制度第67-68页
   ·规划设计层面第68页
     ·落实“平灾结合”第68页
     ·多部门协调确定方案第68页
   ·建设管理层面第68-69页
     ·完善管理体制第68页
     ·结合灾害时序进行管理第68-69页
     ·加强应避震减灾宣传和教育第69页
   ·小结第69-71页
6 结语第71-74页
   ·论文总结第71-72页
     ·主要结论第71-72页
     ·创新之处第72页
     ·不足之处第72页
   ·研究展望第72-74页
参考文献第74-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地域特色的水库型水利风景区景观设计
下一篇:富水软土地区深基坑开挖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分析及风险控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