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选题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0-13页 |
·选题的背景 | 第10-12页 |
·选题的目的 | 第12页 |
·选题的意义 | 第12-13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页 |
·对研究现状的简要评价 | 第14-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文献研究法 | 第15页 |
·比较研究法 | 第15页 |
·综合研究法 | 第15页 |
·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第15-17页 |
·研究的重点 | 第15页 |
·研究的难点 | 第15-16页 |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6-17页 |
第二章 网络道德的概述 | 第17-20页 |
·道德及网络道德概述 | 第17-18页 |
·道德及道德教育内涵 | 第17页 |
·网络道德的内涵 | 第17页 |
·网络道德的原则 | 第17-18页 |
·网络道德与传统道德 | 第18-20页 |
·网络道德与传统道德的联系 | 第18-19页 |
·网络道德与传统道德的差异 | 第19-20页 |
第三章 网络与网络中的青少年 | 第20-29页 |
·网络的特性 | 第21-23页 |
·网络空间的虚拟性 | 第21-22页 |
·网络文化的多元性 | 第22页 |
·网络交往的随意性 | 第22-23页 |
·解读青少年 | 第23-26页 |
·青少年的界定 | 第23-24页 |
·青少年的心理 | 第24-26页 |
·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 | 第26-29页 |
·网络对青少年的积极作用 | 第26-27页 |
·网络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 | 第27-29页 |
第四章 青少年的网络道德现状分析 | 第29-34页 |
·青少年的网络道德现状 | 第29-30页 |
·自主、开放的新型道德行为逐渐建立 | 第29页 |
·虚拟与现实社会的道德观念紊乱 | 第29-30页 |
·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主要表现 | 第30-31页 |
·不良信息的传播和非正当的信息获取行为 | 第30页 |
·探知、侵入和破坏等“攻击”行为 | 第30-31页 |
·“游戏化”的人生态度 | 第31页 |
·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 | 第31-34页 |
·青少年的自身特征 | 第31-32页 |
·网络化生存的“虚拟”便利 | 第32页 |
·正面的教育引导的效果不佳 | 第32页 |
·国家相关网络法律法规缺位 | 第32-34页 |
第五章 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 第34-43页 |
·净化网络环境,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 第34-36页 |
·完善相关网络法律法规,规范青少年的网络行为 | 第34-35页 |
·加强网络文化建设,以先进文化占领网络阵地 | 第35页 |
·加强网络管理,从源头堵塞不良的网络信息 | 第35-36页 |
·把握教育重点,培养青少年正确的网络心理素质 | 第36-38页 |
·提高青少年对网络的认知能力 | 第36-37页 |
·培养青少年对网络的理性精神 | 第37-38页 |
·培养青少年的生命情感 | 第38页 |
·整合教育资源,内化青少年的道德品质 | 第38-41页 |
·以优良的传统道德规范约束青少年 | 第38-39页 |
·以历史上的道德典范教育青少年 | 第39-40页 |
·以优秀传统道德精神引导青少年 | 第40-41页 |
·优化教育格局,提高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教育成效 | 第41-43页 |
·以学校教育为主导,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伦理 | 第41页 |
·以社会教育为基准,强化网络道德行为的管理 | 第41-42页 |
·以家庭教育为补充,引导正确的网络道德行为 | 第42-43页 |
结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