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目录 | 第6-8页 |
一、 绪论 | 第8-12页 |
(一) 研究现状综述 | 第8-9页 |
(二) 范畴界定 | 第9-10页 |
(三) 研究意义与创新 | 第10-12页 |
二、 长征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条件 | 第12-19页 |
(一) 现实基础:国内主要矛盾的转换 | 第12-14页 |
1、 民族矛盾逐步凸显为国内主要矛盾 | 第12-13页 |
2、 抗日救亡的根本任务为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创造条件 | 第13-14页 |
(二) 外部环境:共产国际指导世界革命战略思想的调整 | 第14-17页 |
1、 共产国际指导世界革命战略思想调整的历史背景 | 第14-15页 |
2、 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创造外部环境 | 第15-17页 |
(三) 政治保障: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成熟的中央领导集体开始形成 | 第17-19页 |
1、 对“左”倾教条主义的清算为党的思想路线的形成奠定基础 | 第17-18页 |
2、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领导集体的形成为大众化提供政治保证 | 第18-19页 |
三、 长征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途径 | 第19-27页 |
(一) 立足于中国革命的实际需要译著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 第19-21页 |
1、 撰写文章和专著 | 第19-20页 |
2、 出版发行党的机关刊物和通俗刊物 | 第20-21页 |
(二) 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 | 第21-24页 |
1、 标语、口号 | 第21-22页 |
2、 游行、集会 | 第22-23页 |
3、 文艺宣传 | 第23-24页 |
(三) 在指导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中宣传马克思主义 | 第24-27页 |
1、 在创建新苏区的革命实践中宣传马克思主义 | 第24-25页 |
2、 在解决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践中宣传马克思主义 | 第25-26页 |
3、 在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实践中宣传马克思主义 | 第26-27页 |
四、 长征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内容 | 第27-32页 |
(一)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与教育 | 第27-29页 |
1、 开展马克思主义教育 | 第27-28页 |
2、 传播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 | 第28-29页 |
(二) 广泛宣传党的政治主张 | 第29-32页 |
1、 宣传红军的宗旨和任务 | 第29页 |
2、 宣传党实行土地革命的政策主张 | 第29-30页 |
3、 宣传党的民族政策 | 第30页 |
4、 宣传党关于抗战救亡的政策主张 | 第30-32页 |
五、 长征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成效 | 第32-38页 |
(一) 推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广泛传播 | 第32-33页 |
1、 宣传内容使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得以广泛传播 | 第32页 |
2、 宣传内容使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 | 第32-33页 |
(二) 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 第33-34页 |
1、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实践 | 第33-34页 |
2、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丰富与完善 | 第34页 |
(三) 为党在中国革命中领导地位的确立奠定群众基础 | 第34-38页 |
1、 高度重视和大力宣传党的民族政策以扩大党的影响 | 第34-36页 |
2、 成功解决与处理中国革命中的农民问题与统一战线问题 | 第36-38页 |
六、 长征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当代启示 | 第38-44页 |
(一) 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同时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第38-40页 |
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性 | 第38-39页 |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提和基础 | 第39页 |
3、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助推器 | 第39-40页 |
(二) 通俗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首要条件 | 第40-41页 |
1、 大众化重在通俗化 | 第40页 |
2、 宣传形式的多样性与手段的灵活性 | 第40-41页 |
(三) 党的正确领导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政治保证 | 第41-44页 |
1、 领导干部带头学习马克思主义以加强大众化的组织领导 | 第41页 |
2、 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以加强党的作风建设 | 第41-42页 |
3、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与党的事业的繁荣相统一 | 第42-44页 |
结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致谢 | 第48-50页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