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目录 | 第9-13页 |
1. 导论 | 第13-24页 |
·研究背景 | 第13-17页 |
·青少年是21世纪城市发展的新目标——健康城市建设首要的目标人群 | 第13-14页 |
·适应城市健康模式的转变及应对城市化进程中的健康问题必须高度重视青少年健康体育行为和生活方式的培养 | 第14-15页 |
·建立健康体育行为和生活方式是形成和发展青少年终身体育行为和终身健康的需要 | 第15-17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7-18页 |
·研究目的 | 第17页 |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实践意义 | 第17-18页 |
·学术价值 | 第18页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18-20页 |
·研究对象 | 第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研究内容与思路 | 第20-21页 |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研究思路 | 第21页 |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1-22页 |
·本章小结 | 第22-24页 |
2. 研究综述 | 第24-44页 |
·健康城市研究 | 第24-31页 |
·健康城市的起源与意义 | 第24-26页 |
·健康城市的内涵与标准 | 第26-28页 |
·国内外健康城市建设的实践与发展 | 第28-31页 |
·健康行为研究 | 第31-37页 |
·健康行为的内涵 | 第32-35页 |
·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研究现状 | 第35-36页 |
·体育行为研究 | 第36-37页 |
·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 | 第37-42页 |
·健康素质与健康素养 | 第37-39页 |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 第39-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3. 健康体育行为的基本理论 | 第44-67页 |
·核心概念界定 | 第44-52页 |
·健康的定义及内涵 | 第44-49页 |
·健康的定义 | 第44页 |
·健康的内涵 | 第44-47页 |
·影响健康的因素 | 第47-49页 |
·行为的内涵 | 第49-50页 |
·行为的定义 | 第49页 |
·行为与健康的关系 | 第49-50页 |
·健康行为的定义及类型 | 第50-52页 |
·健康行为的定义 | 第50页 |
·健康行为的类型 | 第50-52页 |
·健康体育行为解读 | 第52-60页 |
·健康体育行为的定义 | 第52-55页 |
·健康体育行为的表现形式 | 第55-58页 |
·健康体育行为的特征 | 第58-60页 |
·共性特征 | 第58-59页 |
·与其它社会行为不同的特征 | 第59-60页 |
·健康体育行为提出的理论依据 | 第60-65页 |
·健康社会学依据 | 第60-61页 |
·健康行为学依据 | 第61-62页 |
·行为养成教育依据 | 第62-63页 |
·终身体育依据 | 第63-65页 |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4. 上海市中小学生健康体育行为的问题分析 | 第67-103页 |
·中小学生健康体育行为问题的表现形式 | 第67-88页 |
·健康体育意识缺失 | 第67-72页 |
·科学体育知识缺乏 | 第72-85页 |
·体育技能不规范 | 第85-88页 |
·中小学生健康体育行为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88-99页 |
·学校因素 | 第88-92页 |
·学校体育培养学生健康体育行为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89-90页 |
·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体育行为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90-91页 |
·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相融合培养学生健康体育行为存在的问题 | 第91-92页 |
·家庭因素 | 第92-94页 |
·父母的体育价值观 | 第92-93页 |
·父母的体育行为 | 第93-94页 |
·社区因素 | 第94-95页 |
·对青少年参与社区体育的认识不到位 | 第94页 |
·对社区体育功能和作用的理解有偏差 | 第94-95页 |
·学生自身因素 | 第95-99页 |
·体育锻炼意识与行为 | 第95-96页 |
·不良饮食习惯与行为 | 第96-97页 |
·不当休闲娱乐行为 | 第97-99页 |
·国外青少年健康体育行为培养的主要做法 | 第99-103页 |
·健康课程与教学 | 第99-100页 |
·体质健康管理 | 第100-101页 |
·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相融合 | 第101-103页 |
·本章小结 | 第103页 |
5. 家校合作培养学生健康体育行为的理论探索 | 第103-117页 |
·家校合作健康体育行为培养的必要性 | 第104-109页 |
·家庭健康体育行为培养的优势与局限 | 第104-107页 |
·家庭培养的优势 | 第104-106页 |
·家庭培养的局限 | 第106-107页 |
·学校健康体育行为培养的优势与局限 | 第107-108页 |
·学校培养的优势 | 第107-108页 |
·学校培养的局限 | 第108页 |
·家校合作健康体育行为培养的社会必然性 | 第108-109页 |
·家校合作健康体育行为培养的概念 | 第109-112页 |
·家校合作的概念 | 第109-110页 |
·家校合作健康体育行为培养的内涵 | 第110-112页 |
·家校合作健康体育行为培养的理论依据 | 第112-114页 |
·教育民主化的理论 | 第112页 |
·包容理论 | 第112-113页 |
·共同责任理论 | 第113-114页 |
·实现家校合作健康体育行为培养的基本要求 | 第114-117页 |
·统一认识 | 第114-115页 |
·明确分工 | 第115-116页 |
·调整视野 | 第116页 |
·发挥优势 | 第116-117页 |
·本章小结 | 第117页 |
6. 学校培养学生健康体育行为探究 | 第117-134页 |
·学校培养学生健康体育行为的概念 | 第117-118页 |
·学校培养学生健康体育行为的意义 | 第118-119页 |
·为儿童青少年的终身健康奠定基础 | 第118页 |
·是影响整个人群、家庭和社会的治本措施 | 第118页 |
·是提高健康水平最经济、最有效的途径 | 第118-119页 |
·符合现代健康理念的发展需要 | 第119页 |
·学校培养学生健康体育行为的目标 | 第119-121页 |
·学校培养学生健康体育行为的内容 | 第121-122页 |
·学校培养学生健康体育行为的原则 | 第122-123页 |
·学校培养学生健康体育行为的策略 | 第123-132页 |
·做好学生健康体育行为培养的顶层设计 | 第123-126页 |
·发挥体育教师在健康体育行为培养中的主导作用 | 第126-128页 |
·突出体育课在健康体育行为培养中的基础性地位 | 第128-130页 |
·培育能胜任学生健康体育行为培养的师资队伍 | 第130-132页 |
·创设健康体育行为培养的良好氛围 | 第132页 |
·本章小结 | 第132-134页 |
7. 家庭培养学生健康体育行为研究 | 第134-147页 |
·家庭培养学生健康体育行为的概念 | 第134-135页 |
·家庭培养学生健康体育行为的作用 | 第135-137页 |
·家庭健康体育行为培养是儿童青少年行为养成的奠基石 | 第135-136页 |
·家庭健康体育行为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子女的健康与幸福 | 第136页 |
·家庭健康体育行为培养对学校体育具有支持和促进作用 | 第136-137页 |
·家庭健康体育行为培养是提高全民健康素质的重要途径 | 第137页 |
·当代家庭培养子女健康体育行为面临的挑战 | 第137-139页 |
·家庭培养学生健康体育行为培养的内容 | 第139-141页 |
·家庭培养学生健康体育行为的策略 | 第141-147页 |
·充分发挥家长的榜样示范作用 | 第141-142页 |
·重视在体育锻炼中培养良好习惯 | 第142-143页 |
·营造家校合作、一致养成的培养氛围 | 第143-145页 |
·加强家庭体育的服务保障建设,提升家长培养能力 | 第145-146页 |
·家长要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和体育导向 | 第146-147页 |
·本章小结 | 第147页 |
8. 结论 | 第147-149页 |
·论文主要结论 | 第147-149页 |
·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149页 |
致谢 | 第149-151页 |
参考文献 | 第151-158页 |
附件一:调查问卷 | 第158-161页 |
附件二:个人经历 | 第161-162页 |
附件三: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经历 | 第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