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养生的文化生产--以知识阶层为中心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目录 | 第11-14页 |
1 绪论 | 第14-31页 |
·研究的缘起 | 第14-15页 |
·相关研究回顾 | 第15-26页 |
·古代养生研究综述 | 第15-21页 |
·养生理论研究 | 第15-16页 |
·养生历史研究 | 第16-18页 |
·养生文化研究 | 第18页 |
·养生实践研究 | 第18-20页 |
·养生文本研究 | 第20-21页 |
·身体研究综述 | 第21-23页 |
·国外身体研究 | 第21-22页 |
·国内身体研究 | 第22-23页 |
·文化生产研究综述 | 第23-26页 |
·国外文化生产研究 | 第23-25页 |
·国内文化生产研究 | 第25-26页 |
·古代知识阶层释义 | 第26-28页 |
·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28-31页 |
·研究假设 | 第28-29页 |
·研究方法 | 第29页 |
·研究思路 | 第29-31页 |
2 帝王的长生梦 | 第31-60页 |
·帝王生死观 | 第32-37页 |
·“欲生恶死”的长生渴求 | 第33-35页 |
·与仙同寿的不死向往 | 第35-37页 |
·寻仙:长生的外求之路 | 第37-45页 |
·海上寻仙的幻境之求 | 第38-41页 |
·“不得兼方,不验辄死” | 第38-39页 |
·“事祠祭,求神仙” | 第39-41页 |
·向山求仙的封禅之举 | 第41-45页 |
·由“巡狩”而“封禅” | 第41-43页 |
·“封禅则能仙” | 第43-45页 |
·丹药:成仙的自造之方 | 第45-58页 |
·神仙可至,要在神丹 | 第45-50页 |
·比附想象的金丹要素 | 第46-47页 |
·自圆其说的金丹理论 | 第47-48页 |
·释金丹存续之道 | 第48-50页 |
·丹、药并存,渐趋理性 | 第50-58页 |
·帝王养生的理性之变 | 第51-55页 |
·特权阶层的医药保障 | 第55-57页 |
·养生和驻颜的理性之养 | 第57-58页 |
·小结:养生的“他人技术” | 第58-60页 |
3 知识阶层的修身术 | 第60-105页 |
·从治国到修身 | 第60-73页 |
·尊生重养的政治胎记 | 第61-65页 |
·万物同体 | 第61-62页 |
·身治国自治 | 第62-64页 |
·难以调和的身与国 | 第64-65页 |
·重身嗜养的身体觉醒 | 第65-71页 |
·生如朝露的忧生慨叹 | 第65-67页 |
·顺欲而行的生命解脱 | 第67-68页 |
·仙化身体的不朽向往 | 第68-71页 |
·儒者对养生的全面接管 | 第71-73页 |
·从道林养性到儒门事亲 | 第71-72页 |
·儒式养生观的确立 | 第72-73页 |
·内在化:儒家对内养的融摄与改造 | 第73-85页 |
·导引术的象征化改造 | 第74-81页 |
·源起:对生命的呵护 | 第74-76页 |
·入道:从治国到治身 | 第76-79页 |
·适俗:儒家的整理与改造 | 第79-80页 |
·利己:“自私”的身体文化 | 第80-81页 |
·万法归心的理学炼养 | 第81-85页 |
·儒学淡化与“心性”转向 | 第81-82页 |
·心性修养的内丹融摄 | 第82-84页 |
·静敬“互根”的理学炼养 | 第84-85页 |
·意境化:“闲”、“隐”的养生新境界 | 第85-103页 |
·中产阶层的闲情颐养 | 第86-94页 |
·中庸的生命对待 | 第86-89页 |
·不求仙道,德艺修身 | 第89-93页 |
·“闲”养述评 | 第93-94页 |
·“隐”意象的避世除忧 | 第94-103页 |
·佛道交游中的修养 | 第94-97页 |
·寄情山水与庭院 | 第97-101页 |
·反社会化的隐逸之养 | 第101-103页 |
·小结:欲望的消解与扩充 | 第103-105页 |
4 大众的“卫生”法 | 第105-129页 |
·世俗化:养生知识整理与传播 | 第106-116页 |
·养生的“文人化”与“商品化” | 第106-112页 |
·养生书写的文人化 | 第106-110页 |
·养生著作的商业化 | 第110-112页 |
·养生文本的新面貌 | 第112-116页 |
·雅俗共赏:文本类型的复杂多样 | 第112-113页 |
·图文并茂:迎合众需的身体再现 | 第113-115页 |
·视觉想象:简明形象的口语传承 | 第115-116页 |
·致力于家国社会的养生话语 | 第116-124页 |
·养生身体教化功能的发现 | 第117-118页 |
·立足修身处世的伦理化养生 | 第118-120页 |
·促人际和合的“修身”之养 | 第120-124页 |
·养生劝诫:温和的身体规训 | 第124-128页 |
·以天为单位的生活管理 | 第124-125页 |
·以年为单位的四时调摄 | 第125-126页 |
·人生不同阶段的管理 | 第126-128页 |
·小结:权力的手臂 | 第128-129页 |
5 结论与启示 | 第129-132页 |
6 致谢 | 第132-133页 |
7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33-145页 |
8 附录 | 第145-1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