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8页 |
摘要 | 第8-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22页 |
1 小麦品质的概念及其评价指标和研究方法 | 第9-17页 |
·小麦品质的概念 | 第9-10页 |
·小麦蛋白质品质 | 第10页 |
·小麦加工品质评价指标 | 第10-14页 |
·湿面筋含量和面筋指数 | 第10-11页 |
·沉降值 | 第11页 |
·面团流变学特性 | 第11-14页 |
·谷蛋白大聚体(GMP)的研究 | 第14-15页 |
·液相色谱研究 | 第15-16页 |
·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原理 | 第15页 |
·高效液相色谱在小麦研究中的应用 | 第15-16页 |
·1B/1R 易位系对小麦品质的影响 | 第16-17页 |
2 环境条件与小麦品质之间的关系 | 第17-18页 |
·小麦品质的变异 | 第17页 |
·环境对小麦品质的影响 | 第17-18页 |
3 小麦品质性状的遗传和配合力分析 | 第18-19页 |
·蛋白质含量的遗传和配合力分析 | 第18-19页 |
·面团流变学特性的遗传和配合力 | 第19页 |
·沉降值的遗传和配合力 | 第19页 |
4 农艺性状的遗传和配合力分析 | 第19-20页 |
5 杂种优势与配合力 | 第20-21页 |
6 品质性状与农艺性状的相关 | 第21-22页 |
第二章 环境条件与基因型对面包烘烤品质及相关流变学 | 第22-32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22-25页 |
·试验材料 | 第22-23页 |
·试验方法 | 第23-25页 |
·制粉方法 | 第23页 |
·粗蛋白含量测定 | 第23页 |
·GMP(谷蛋白大聚体)含量测定 | 第23-24页 |
·沉降值测定 | 第24页 |
·湿面筋含量与面筋指数的测定 | 第24页 |
·粉质仪参数的测定 | 第24页 |
·吹泡仪参数等的测定 | 第24页 |
·面包制作方法 | 第24页 |
·面包评分标准 | 第24-25页 |
·SE-HPLC(凝胶高效液相色谱)测定 | 第25页 |
·统计分析 | 第2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5-32页 |
·同一小麦品种在不同地点的品质分析 | 第25-28页 |
·同一品种两年品质性状参数的变异 | 第25-26页 |
·同一品种不同地点间各品质指标与面包烘烤品质的关系 | 第26-28页 |
·同一品种不同地点早代选种指标与面团流变学特性和面包烘烤品质的关系 | 第28页 |
·不同小麦品种的品质分析 | 第28-30页 |
·不同品种小麦品质性状参数的变异 | 第28页 |
·不同品种间各品质指标与面包烘烤品质的关系 | 第28-29页 |
·不同品种早代选种指标与面团流变学特性和面包烘烤品质的关系 | 第29-30页 |
3 讨论 | 第30-31页 |
4 结论 | 第31-32页 |
第三章 小麦产量和部分品质性状的配合力及杂种优势分析 | 第32-4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2-33页 |
·试验材料 | 第32页 |
·试验方法 | 第32-33页 |
·田间考种 | 第32页 |
·制粉方法 | 第32-33页 |
·小麦品质性状测定方法 | 第33页 |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3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3-45页 |
·不同地点与品种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第33-38页 |
·不同地点对产量、面包及相关品质的影响 | 第33-34页 |
·不同品种对面包及相关品质的影响 | 第34-35页 |
·不同品质性状间的相互关系 | 第35-38页 |
·不同品种产量与品质性状间的配合力分析 | 第38-40页 |
·产量及产量因素的配合力分析 | 第38-39页 |
·品质性状的配合力分析 | 第39-40页 |
·杂种优势 | 第40-45页 |
·产量性状杂种优势的分析 | 第40-41页 |
·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分析 | 第41-44页 |
·杂种优势与特殊配合力的相关分析 | 第44-45页 |
3 讨论 | 第45-47页 |
·品质性状的分析 | 第45页 |
·配合力与杂种优势 | 第45-46页 |
·亲本选择与组合选配 | 第46-47页 |
·其他因素对亲本选择的影响 | 第47页 |
4 结论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7页 |
Abstract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