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电影、电视艺术论文--各种电影、电视:按内容分论文--新闻片、纪录片、文献片论文

失落的故乡--中国纪录片中的农民影像研究(1978-2012)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2页
绪论第12-24页
   ·问题缘起第12-13页
   ·概念界定及相关说明第13-17页
     ·纪录影像的界定第13-14页
     ·纪录片的选取范围说明第14-15页
     ·厘清农民概念第15-17页
   ·文献综述第17-21页
     ·中国“纪录片”理论研究的整体特点第17-19页
     ·农民题材纪录片研究的整体特点第19-20页
     ·中国纪录片“影像”研究的整体特点第20-21页
   ·理论综述第21-24页
     ·研究方法第21-22页
     ·研究意义第22-24页
1 中国纪录片中农民影像的发展脉络第24-37页
   ·以时间为坐标比较分析第24-28页
     ·1978 年至 1991 年:从表象到内在第24-25页
     ·1992 年至 2002 年:从“乡土”到“混凝土”第25-27页
     ·2003 年至 2012 年:从农民到公民第27-28页
   ·以地域为坐标比较分析第28-32页
     ·北方:家园的神话第28-29页
     ·中原:突围的阵痛第29-30页
     ·南方:自省的反思第30-32页
   ·以创作主体为坐标比较分析第32-35页
     ·央视:一个国家的宏大叙事第32-34页
     ·地方:一个民族的多彩写真第34页
     ·港台:一个社会的冷峻旁观第34-35页
   ·小结:中国纪录片中农民影像与农民问题的实质第35-37页
2 中国纪录片中农民影像的三维观照第37-53页
   ·微观视角:中国纪录片中农民影像的文本分析第37-42页
     ·文化研究方法介入第37-38页
     ·失地农民:工业化进程的代价第38-39页
     ·留守儿童:城镇化进程的遗留第39-40页
     ·村民自治:民主化进程的脉搏第40-42页
   ·中观视角:中国纪录片中农民影像的感性关怀第42-46页
     ·媒介社会学介入第42-43页
     ·保存集体记忆第43-44页
     ·聚焦大众目光第44-45页
     ·弘扬人本主义第45-46页
   ·宏观视角:中国纪录片中农民影像的理性思考第46-51页
     ·传播政治经济学介入第46-47页
     ·政治体制:话语权力的缺失第47-48页
     ·经济发展:身份变迁的尴尬第48-50页
     ·文化思潮:意义再现的模糊第50-51页
   ·小结:中国纪录片中农民影像的状态与根源第51-53页
3 中国纪录片中农民影像的前景展望第53-59页
   ·反思生产机制:从“博弈”到“突破”第53-54页
   ·探索角色转变:从“被看”到“拍摄”第54-56页
   ·丰富传播模式:从“单一”到“互动”第56-57页
   ·小结:中国纪录片中农民影像的生存反思第57-59页
结语第59-61页
参考文献第61-67页
附录第67-73页
致谢第73-75页
攻读学位期间出版专著以及参加科研情况第75-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王家卫电影的后现代性
下一篇:《舌尖上的中国》成功因素分析及对中国纪录片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