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目录 | 第5-7页 |
绪论 | 第7-9页 |
第一章 玄学及朱熹思想概说 | 第9-14页 |
第一节 魏晋玄学思想略述 | 第9-11页 |
一、有无之辨 | 第9-10页 |
二、自然与名教之辩 | 第10-11页 |
第二节 朱熹生平及其思想概说 | 第11-14页 |
一、“理气论” | 第12-13页 |
二、“心性论” | 第13页 |
三、“工夫论” | 第13-14页 |
第二章 玄学与朱熹 | 第14-20页 |
第一节 共同的学术渊源——儒释道的融合 | 第14-18页 |
一、“三教一致” | 第15-16页 |
二、“三教鼎立” | 第16-17页 |
三、“三教合一” | 第17-18页 |
第二节 玄学“自然合理”与朱子的“理” | 第18-20页 |
一、从“无”到“理” | 第18-19页 |
二、从“自然”到“名教” | 第19-20页 |
第三章 玄学影响下的朱子文论 | 第20-43页 |
第一节 玄学“本体论”与朱子“文学本体论” | 第20-28页 |
一、“文道说”的由来及其发展历程 | 第20-25页 |
二、本体论影响下的朱子“文道观”:文从道出、文道合一 | 第25-27页 |
三、朱熹“文道观”在其文学思想中的地位 | 第27-28页 |
第二节 玄学“言意之辨”与朱子的文学“创作论” | 第28-31页 |
一、玄学“忘言得意”论及其对朱熹的影响 | 第28-30页 |
二、朱熹以“理”为主的文学创作论 | 第30-31页 |
第三节 玄学“重自然”与朱子的文学“风格论” | 第31-38页 |
一、魏晋玄学“自然观”及其转型 | 第31-34页 |
二、朱熹对“自然”的重视及其影响下的文学风格观念:“自然平淡”、“含蓄朴实”、“雄浑有力”、“从容法度” | 第34-38页 |
第四节 玄学“虚静”说与朱子文学“鉴赏论” | 第38-43页 |
一、“虚静”理论的传承与发展 | 第38-40页 |
二、“虚静”:玄学家的普遍追求及其对朱熹的影响 | 第40-41页 |
三、“虚静”为基点的朱子文学鉴赏论:涤肠宽胸、通悟自得、熟读涵泳 | 第41-43页 |
第四章 带有玄学色彩的朱子“诗经学” | 第43-51页 |
第一节 “感物道情”、“以情说《诗》”——玄学“重自我”的进一步发展 | 第44-47页 |
一、“诗言志”的传统及其魏晋时期“情”的觉醒 | 第44-45页 |
二、“感物道情”、“以情言《诗》”——朱熹对《诗经》的开创性阐释 | 第45-47页 |
第二节 “以《诗》解《诗》”——玄学“重义理”的传承 | 第47-51页 |
一、玄学“义理”法的开创及其影响 | 第48页 |
二、以《诗》解《诗》,废除《诗序》 | 第48-49页 |
三、对赋、比、兴的分析 | 第49-51页 |
结语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