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20页 |
1. 导论 | 第20-27页 |
·问题提出 | 第20页 |
·研究的现实意义 | 第20-21页 |
·研究的理论意义 | 第21-22页 |
·要解决的中心问题 | 第22-23页 |
·论文的基本结构 | 第23-26页 |
·本文的主要创新 | 第26-27页 |
2. 地区经济差距相关理论及研究综述 | 第27-49页 |
·地区经济差距相关理论综述 | 第27-40页 |
·经济增长理论对地区经济差距的研究 | 第27-29页 |
·区域均衡发展理论对地区经济差距的研究 | 第29-32页 |
·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对地区经济差距的研究 | 第32-36页 |
·贸易理论对地区经济差距的研究 | 第36-40页 |
·我国地区经济差距相关研究综述 | 第40-47页 |
·地区经济差距的测度 | 第40-41页 |
·地区经济差距的变化趋势 | 第41-44页 |
·地区经济差距的原因分析 | 第44-46页 |
·评述 | 第46-47页 |
·本文的基本理论前提 | 第47-49页 |
3. 我国地区经济差距的演变特征 | 第49-76页 |
·衡量地区经济差距的指标体系 | 第49-53页 |
·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 | 第49-50页 |
·地区经济差距的统计指标 | 第50-53页 |
·地区差距统计指标的选择原则 | 第53页 |
·改革开放后我国地区经济差距的演变格局 | 第53-59页 |
·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总体态势 | 第53-56页 |
·我国地区经济差距的总体特征 | 第56-59页 |
·我国地区经济差距的地域特征和产业特征 | 第59-76页 |
·地区经济差距的地域特征 | 第59-65页 |
·地区经济差距的产业特征 | 第65-70页 |
·地区经济差距变化的产业特征 | 第70-76页 |
4. 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的调控目标研究 | 第76-88页 |
·对地区经济差距的认识 | 第76-79页 |
·地区经济差距过大的不利影响 | 第77-78页 |
·地区经济差距过小的不利影响 | 第78-79页 |
·地区经济差距与经济增长 | 第79-85页 |
·地区经济差距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研究 | 第80-81页 |
·地区经济差距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 第81-85页 |
·我国地区经济差距的调控目标 | 第85-88页 |
·地区经济差距的警戒线 | 第86页 |
·地区经济差距的适度区间 | 第86-88页 |
5. 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的调控变量研究 | 第88-120页 |
·省际生产函数的估计 | 第88-94页 |
·理论模型设定 | 第88-89页 |
·样本和数据 | 第89-91页 |
·省际生产函数计量模型设定及估计 | 第91-94页 |
·TFP地区差距分析 | 第94-100页 |
·TFP(增长率)的测度方法 | 第95-98页 |
·地区TFP差距分析 | 第98-100页 |
·资本的地区差距 | 第100-104页 |
·资本边际产出的地区差距 | 第100-101页 |
·劳均资本的地区差距 | 第101-104页 |
·要素投入和TFP对地区经济差距的影响 | 第104-111页 |
·要素投入和TFP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 | 第104-109页 |
·要素投入和TFP对地区经济差距的影响 | 第109-111页 |
·TFP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111-120页 |
·影响TFP的变量选择 | 第111-115页 |
·模型设定和估计 | 第115-120页 |
6. 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的调控机理研究 | 第120-148页 |
·地区经济差距收敛的理论基础 | 第120-130页 |
·地区经济差距收敛性的内涵 | 第120-122页 |
·新古典增长理论的收敛性 | 第122-126页 |
·新增长理论的收敛性 | 第126-128页 |
·地区差距收敛理论的小结 | 第128-130页 |
·我国地区经济差距绝对收敛性和俱乐部收敛 | 第130-134页 |
·模型设定 | 第130-131页 |
·模型估计 | 第131-134页 |
·我国地区经济差距条件收敛 | 第134-144页 |
·扩展Barro方程条件收敛 | 第134-137页 |
·MRW模型条件收敛 | 第137-144页 |
·我国地区经济差距收敛机制的检验 | 第144-148页 |
·技术收敛机制的检验 | 第144-145页 |
·资本收敛机制的检验 | 第145-148页 |
7. 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的调控措施研究 | 第148-166页 |
·地区经济差距调控模型 | 第148-152页 |
·变量选择和单位根检验 | 第148-149页 |
·模型的设定 | 第149-150页 |
·模型的初步估计 | 第150-152页 |
·多重共线性的解决方案 | 第152-155页 |
·多重共线性补救措施的比较 | 第152-153页 |
·多重共线性的解决方案 | 第153-155页 |
·地区经济差距调控模型两阶段估计 | 第155-163页 |
·第一阶段模型的估计 | 第155-158页 |
·第二阶段模型的估计 | 第158-159页 |
·1978-1991年地区TFPCV影响因素模型的主成分回归 | 第159-163页 |
·地区经济差距的调控措施 | 第163-166页 |
·地区经济差距调控措施实施力度 | 第163-164页 |
·地区经济差距调控措施实施的难易程度 | 第164-166页 |
8. 研究结论、建议及展望 | 第166-171页 |
·研究结论 | 第166-167页 |
·政策建议 | 第167-168页 |
·研究展望 | 第168-171页 |
参考文献 | 第171-184页 |
附录 | 第184-204页 |
致谢 | 第204-20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2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