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7页 |
| ·研究背景和目标 | 第7-9页 |
| ·研究背景 | 第7-8页 |
| ·研究动机与目的 | 第8-9页 |
| ·文献综述 | 第9-12页 |
| ·前人的研究 | 第9-12页 |
| ·研究述评 | 第12页 |
| ·研究基本概念 | 第12-14页 |
| ·殡葬礼仪 | 第12-13页 |
| ·传播仪式观 | 第13页 |
| ·民俗传播 | 第13-14页 |
| ·研究的问题 | 第14页 |
| ·研究方法 | 第14-17页 |
| ·观察与参与观察 | 第15页 |
| ·共同相处与访谈 | 第15页 |
| ·重要文化报道人 | 第15页 |
| ·文献研究 | 第15-17页 |
| 第二章 对研究对象进行考察 | 第17-23页 |
| ·兰州安宁堡概况 | 第17-21页 |
| ·历史沿革(军事要塞) | 第17-18页 |
| ·经济发展(蟠桃之乡) | 第18-19页 |
| ·人口分布(朱熹后裔) | 第19-20页 |
| ·地区文化(文人骚客) | 第20-21页 |
| ·概况总结 | 第21页 |
| ·对个案中逝者家庭的介绍 | 第21-22页 |
| ·对“主事人”的后期访谈 | 第22-23页 |
| 第三章 关于殡葬礼仪传播的基本问题研究 | 第23-38页 |
| ·一场“生与死的对话”——对朱桂芳老人殡葬仪式的描述 | 第23-27页 |
| ·易服 | 第23页 |
| ·摆酒 | 第23-24页 |
| ·入殓 | 第24-25页 |
| ·“迎娘家人” | 第25页 |
| ·领羊 | 第25页 |
| ·出殡 | 第25-26页 |
| ·安葬 | 第26页 |
| ·“攒三” | 第26-27页 |
| ·殡葬礼仪的仪式化效果分析 | 第27-38页 |
| ·殡葬礼仪为什么会以仪式的形态达到传播效果? | 第27-30页 |
| ·在一场殡葬仪式中哪些环节传播效果表现强烈? | 第30-34页 |
| ·作为场域的仪式传播和传递——接受的线性传播有何不同? | 第34-38页 |
| 第四章 关于殡葬礼仪仪式化传播的效果认识 | 第38-43页 |
| ·反映社会生活 | 第38-39页 |
| ·寄托哀思 | 第39-40页 |
| ·对地方文化的传播 | 第40-41页 |
| ·“以死教生” | 第41-43页 |
| 第五章 对当代殡葬礼仪传播发展的认识与思考 | 第43-46页 |
| 第六章 后记 | 第46-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48页 |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第48-49页 |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