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6-9页 |
绪论 | 第9-18页 |
一、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9-11页 |
(一)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二) 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一) 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政策扶持的基本概念等理论研究 | 第12-13页 |
(二)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及政府扶持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的研究 | 第13-14页 |
三、 主要理论基础 | 第14-15页 |
(一) 新经济增长理论 | 第14-15页 |
(二) 新贸易理论 | 第15页 |
四、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5-18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第一章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特征及进出口税收政策扶持的现状 | 第18-27页 |
一、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特征及进出口业务的特点 | 第18-21页 |
(一)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总体特征 | 第18-20页 |
(二) 战略性新兴产业进出口业务特点 | 第20-21页 |
二、 战略性新兴产业进出口税收扶持政策梳理及需求 | 第21-27页 |
(一) 战略性新兴产业政府扶持现状 | 第21-23页 |
(二) 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进出口税收扶持政策梳理 | 第23-25页 |
(三) 战略性新兴产业进出口税收扶持政策需求调研 | 第25-27页 |
第二章 进出口税收扶持政策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作用机理与必要性 | 第27-31页 |
一、 产业政策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 第27-28页 |
(一) 弥补市场失灵缺陷,促进产业良性发展 | 第27-28页 |
(二) 推动资源优化配置,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 第28页 |
(三) 促进企业合理竞争,优化产业内部结构 | 第28页 |
(四) 科学调整产业布局,保障产业协调发展 | 第28页 |
(五) 引导技术升级换代,增强产品国际竞争力 | 第28页 |
二、 进出口税收扶持政策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必要性 | 第28-31页 |
(一) 海关等外贸监管部门职能发展的需要 | 第29页 |
(二) 产业发展特殊性的需要 | 第29页 |
(三)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 第29-31页 |
第三章 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进出口税收扶持政策存在的问题 | 第31-36页 |
一、 政策种类繁多,适用范围较窄 | 第31-32页 |
(一) 限制免税商品的清单范围 | 第31-32页 |
(二) 限制免税商品的资金来源 | 第32页 |
二、 政策适用门槛较高,资质申请难度较大 | 第32-33页 |
(一) 资质认定门槛不甚合理 | 第32页 |
(二) 资质认定程序较为复杂 | 第32-33页 |
三、 政策内容庞杂,尚未形成完整体系 | 第33页 |
(一) 政策文件内容庞杂 | 第33页 |
(二) 政策体系尚不完备 | 第33页 |
四、 政策零星分散,存在交集也存在盲区 | 第33-34页 |
(一) 部分企业缴纳的增值税不能抵扣也不能减免 | 第33-34页 |
(二) 政策优惠未能覆盖整个产业 | 第34页 |
五、 政策未能充分考虑产业发展的特殊性 | 第34-36页 |
(一) 物料进出口环节涉证且通关耗时较长 | 第34页 |
(二) 中试设备不能享受税收减免优惠 | 第34-36页 |
第四章 战略性新兴产业现行进出口税收扶持政策问题产生的原因 | 第36-41页 |
一、 产业分类目录滞后,导致政策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 | 第36-38页 |
(一) 前期产业分类目录缺失,政策缺乏系统性 | 第36-37页 |
(二) 概念界定不清,政策针对性不强 | 第37-38页 |
二、 部分行业标准体系缺失,导致政策缺乏专业性 | 第38-39页 |
(一) 标准缺失导致政策制定的盲目性 | 第38页 |
(二) 标准缺失带来政策执行困难 | 第38-39页 |
三、 对产业发展特殊性的认识不足,导致政策效果有限 | 第39-41页 |
(一) 对产业孵化期的认识不足,导致政策优惠力度偏小 | 第39页 |
(二) 对区域性差异的认识不足,导致政策缺乏普适性 | 第39-41页 |
第五章 完善战略新兴产业进出口税收扶持政策的对策和建议 | 第41-46页 |
一、 出台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减免税政策 | 第41-42页 |
二、 试行战略性新兴产业进口保税政策 | 第42-43页 |
(一) 加工贸易保税政策可行性分析 | 第42页 |
(二) 保税模式需解决的政策问题 | 第42-43页 |
(三) 保税模式的具体作业模式 | 第43页 |
三、 将战略性新兴产业纳入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政策管理 | 第43-46页 |
(一) 建议经贸部门开展企业资质认定 | 第44页 |
(二) 建议试行特殊监管区域“信息围网”管理模式 | 第44页 |
(三) 建议在海关综合保税区优先开展试点 | 第44-46页 |
结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后记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