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科学的医工交叉分析方法及其应用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3页 |
·医工交叉的含义和现状 | 第10-11页 |
·医工交叉模式的构成 | 第11-12页 |
·国内外研究状况 | 第12-13页 |
·网络科学分析方法 | 第13-14页 |
·最新定义 | 第13页 |
·研究范围 | 第13页 |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信息推动 | 第14页 |
·医工交叉模式的研究 | 第14-16页 |
·基本规范 | 第14-15页 |
·研究目标 | 第15页 |
·研究过程 | 第15页 |
·完成要求 | 第15-16页 |
·论文意义 | 第16页 |
·本文结构及小结 | 第16-18页 |
第二章 医工交叉数据的处理和模型建立 | 第18-34页 |
·数据准备 | 第18-21页 |
·来源和类别 | 第18-19页 |
·处理软件 | 第19-20页 |
·预处理 | 第20-21页 |
·数据处理过程 | 第21-24页 |
·分类和映射 | 第21-22页 |
·导入和计算 | 第22页 |
·布局和分析 | 第22-24页 |
·图形和编码 | 第24页 |
·模型构建过程 | 第24-29页 |
·确定合作网络构成 | 第24-25页 |
·确定合作关系 | 第25-27页 |
·确定网络类型 | 第27-29页 |
·建立医工交叉合作网络模型 | 第29-33页 |
·小结 | 第33-34页 |
第三章 医工交叉合作网络属性的数值计算 | 第34-50页 |
·网络个体属性参数 | 第34-35页 |
·节点度 | 第34页 |
·节点介数 | 第34-35页 |
·网络整体属性参数 | 第35-39页 |
·小世界效应—“WS 模型” | 第35-36页 |
·无标度网络—“BA 模型” | 第36-38页 |
·平均路径长度 | 第38页 |
·聚类系数 | 第38-39页 |
·社团结构 | 第39页 |
·医工交叉合作网络 | 第39-43页 |
·总体参数 | 第39-40页 |
·合作规模 | 第40-42页 |
·连通性 | 第42-43页 |
·合作网络属性计算 | 第43-48页 |
·度属性 | 第43-45页 |
·介数属性 | 第45-46页 |
·连通属性 | 第46-47页 |
·路径属性 | 第47-48页 |
·聚类属性 | 第48页 |
·其他属性 | 第48页 |
·小结 | 第48-50页 |
第四章 医工交叉合作网络的分析和评估 | 第50-61页 |
·合作网络个体属性 | 第50-51页 |
·关键节点因素 | 第50-51页 |
·介数性影响 | 第51页 |
·合作网络整体属性 | 第51-54页 |
·小世界效应 | 第51-52页 |
·模块度和网络密度 | 第52-53页 |
·连通性质 | 第53-54页 |
·科学评估医工交叉模式 | 第54-56页 |
·科研合作方式 | 第54-55页 |
·医工交叉模式特征 | 第55-56页 |
·改进医工交叉模式的建议 | 第56-60页 |
·提升科学家影响力 | 第56-57页 |
·培育创新科研团队 | 第57-58页 |
·改变模式和工作机制 | 第58-60页 |
·小结 | 第60-61页 |
第五章 系统设计 | 第61-80页 |
·系统目标 | 第61页 |
·系统模块 | 第61-63页 |
·合作数据的处理和计算 | 第61-62页 |
·合作网络的分析和评估 | 第62页 |
·合作信息的发布和管理 | 第62-63页 |
·系统功能 | 第63-67页 |
·信息功能 | 第63-64页 |
·合作功能 | 第64-65页 |
·推荐功能 | 第65-67页 |
·管理功能 | 第67页 |
·系统实现 | 第67-68页 |
·运行要求 | 第67-68页 |
·使用要求 | 第68页 |
·管理要求 | 第68页 |
·用户操作 | 第68-79页 |
·信息查询 | 第68-69页 |
·统计显示 | 第69-71页 |
·网络分析 | 第71-73页 |
·合作验证 | 第73-79页 |
·小结 | 第79-80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0-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5页 |
致谢 | 第85-8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7-88页 |
附录 | 第88-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