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美学》50年来的中国历程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致谢 | 第6-7页 |
目录 | 第7-9页 |
绪论 | 第9-12页 |
一、 本文的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二、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0-12页 |
第一章 :1959——1966 批判发展期 | 第12-22页 |
一、 发展原因 | 第12-14页 |
1、 对黑格尔唯心主义的批判 | 第12-13页 |
2、 “百花齐放”的短暂自由 | 第13-14页 |
3、 马克思、俄国现实主义与黑格尔的师承关系 | 第14页 |
二、 研究概况 | 第14-17页 |
三、 主要代表人物和论点 | 第17-21页 |
1、 朱光潜与《西方美学史》 | 第17-20页 |
2、 胡风的文学理论 | 第20-21页 |
五、 小结 | 第21-22页 |
第二章 :1978——1989 美学的反思过渡期 | 第22-33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22-23页 |
1、 政治环境的变化 | 第22页 |
2、 80 年代的美学反思与繁荣 | 第22页 |
3、 主要研究群体的反思 | 第22-23页 |
二、 研究概况 | 第23-29页 |
1、 基本评判标准和问题域的延续 | 第24-26页 |
2、 对“美”的认识的转化 | 第26-27页 |
3、 美学对象的研究有了深化 | 第27-28页 |
4、 黑格尔美学与中国古典美学的比较 | 第28-29页 |
三、 主要代表人物和主要论点的反思 | 第29-33页 |
1、 黑格尔美学对 80 年代美学教材的影响 | 第29-31页 |
2、 对“典型论”的反思 | 第31-33页 |
四、 小结 | 第33页 |
第三章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的转型发展期 | 第33-43页 |
一、 历史背景与原因 | 第33-34页 |
1、 新时期中国美学研究转向 | 第33-34页 |
2、 新时期中国美学的目的转向 | 第34页 |
3、 新生学术力量的发展 | 第34页 |
二、 研究概况 | 第34-40页 |
1、 原有基础上的概括总结研究 | 第37-38页 |
2、 美学与艺术理论的结合研究 | 第38-40页 |
三 主要观点和主要研究者的成就 | 第40-43页 |
1、 艺术终结观的比较发展 | 第40-42页 |
2、 童庆炳及其文学理论与黑格尔的联系 | 第42-43页 |
四、 小结 | 第43页 |
第四章 :黑格尔在我国的研究状况的问题反思 | 第43-45页 |
一、 避免学习的盲目性 | 第43-45页 |
二、 对“人”的认识 | 第45页 |
结论 | 第45-47页 |
注释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附录: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