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及设备论文--自动化系统论文--数据处理、数据处理系统论文

基于像散原理的并行共焦微结构形貌检测系统及信息处理技术研究

摘要第1-9页
ABSTRACT第9-11页
致谢第11-1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7-35页
   ·选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17-18页
   ·微结构表面形貌和轮廓要素检测技术综述第18-23页
     ·扫描探针显微镜(SPM)第19-20页
     ·光干涉法第20-21页
     ·光学探针法第21-22页
     ·纳米测量机第22-23页
   ·共焦检测技术的新进展第23-34页
     ·扫描共焦扫描显微镜第24-28页
     ·并行(非扫描)共焦探测第28-34页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第34-35页
第二章 基于像散原理的并行共焦三维成像数学建模第35-61页
   ·引言第35-39页
     ·薄透镜的透过函数第36-37页
     ·菲涅尔衍射第37页
     ·薄透镜三维相干成像第37-39页
   ·基于微透镜阵列的并行共焦相干成像数学建模第39-49页
     ·照明光路的3D-PSF第40-44页
     ·探测光路3D-PSF第44-46页
     ·并行共焦系统检测特性研究第46-49页
   ·基于像散原理的并行共焦相干成像数学建模及特性分析第49-59页
     ·像散镜组三维成像研究第51-53页
     ·探测光路3D-PSF第53-56页
     ·被测表面倾斜对并行检测特性的影响分析第56-59页
 本章小结第59-61页
第三章 基于像散原理的并行共焦系统设计及优化第61-75页
   ·系统光学设计第61-66页
     ·系统放大倍率确定第62-63页
     ·器件选择以及其特性评估第63-65页
     ·像散镜组优化设计第65-66页
   ·系统特性评估第66-72页
     ·照明光路特性评估第66-69页
     ·探测光路特性评估第69-71页
     ·物面倾斜角对检测精度影响分析第71-72页
   ·检测系统特性与结构设计第72-73页
     ·基于像散原理的并行共焦检测系统特性第72-73页
     ·系统结构设计第73页
 本章小结第73-75页
第四章 三维形貌信息萃取算法研究及系统特性测试第75-95页
   ·全场并行测点正焦信息萃取算法研究第75-81页
     ·光场横向定位与分割第77-78页
     ·差动光强统计与检测曲线第78页
     ·检测曲线“零”点有效搜索区域裁定第78-80页
     ·检测曲线“零”点萃取第80-81页
   ·微结构形貌检测应用程序设计第81-84页
     ·应用程序功能及设计第81-82页
     ·摄像机控制、图像显示处理以及信息萃取第82-83页
     ·全场检测曲线“零”点辨识流程第83-84页
   ·基于像散原理的并行共焦系统特性实验研究第84-89页
     ·并行光场检测曲线灵敏度评估第84-87页
     ·全场检测曲线稳定性评估第87-89页
   ·图像预处理方法对全场检测曲线的改进作用第89-93页
     ·“暗化”处理对检测曲线过“零”灵敏度的提升作用第89-91页
     ·“非线性增强”处理对提高测点正焦位置辨识精度的作用第91-93页
 本章小结第93-95页
第五章 表面形貌三维重构与可视化测量第95-114页
   ·插值样条曲面重构理论综述第96-98页
   ·微结构表面三维重构第98-105页
     ·双三次插值样条函数曲面的定义第98页
     ·三次插值样条函数曲线第98-100页
     ·双三次插值样条函数表面重构的实现第100-102页
     ·重构精度分析第102-105页
   ·微结构形貌和轮廓要素的可视化测量第105-113页
     ·可视化测量的基本问题——拾取第105-107页
     ·可视化测量的实现第107-109页
     ·标定与实验第109-113页
 本章小结第113-114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114-117页
参考文献第117-122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22-123页
附图第123页

论文共12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科学发展观视野下包容性增长理论初探
下一篇:基于无线传感器的电磁频谱监测网络研究与仿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