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5页 |
引论 | 第15-21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5-16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三、研究路径和方法 | 第17-21页 |
第一章 刑事错案与侦查程序概述 | 第21-79页 |
第一节 刑事错案的概念与认定标准 | 第21-38页 |
一、刑事错案的概念 | 第21-31页 |
二、刑事错案的一般认定标准 | 第31-36页 |
三、刑事错案认定标准之我见 | 第36-38页 |
第二节 侦查程序的几个基本问题 | 第38-57页 |
一、侦查程序的诉讼功能 | 第39-42页 |
二、侦查程序的诉讼模式 | 第42-49页 |
三、侦查程序运行的基本原则 | 第49-57页 |
第三节 我国侦查程序与刑事错案的发生 | 第57-79页 |
一、我国侦查程序的运行现状与特点 | 第58-63页 |
二、我国侦查程序在刑事诉讼运行中的作用 | 第63-66页 |
三、我国刑事错案的现状——基于20 起刑事错案所做的分析 | 第66-73页 |
四、我国侦查程序与刑事错案发生之间的内在联系 | 第73-79页 |
第二章 刑事错案与侦查程序偏差 | 第79-123页 |
第一节 侦查程序偏差的内涵 | 第79-92页 |
一、侦查程序偏差的理论内涵 | 第79-84页 |
二、侦查程序偏差存在的客观性 | 第84-87页 |
三、修正侦查程序偏差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第87-92页 |
第二节 侦查程序偏差存在的原因及其消极效应 | 第92-108页 |
一、侦查程序理念性偏差产生的原因——诉讼价值观问题 | 第92-98页 |
二、侦查程序制度性偏差产生的原因——诉讼认识论问题 | 第98-101页 |
三、侦查程序运行性偏差产生的原因——诉讼方法论问题 | 第101-106页 |
四、我国侦查程序偏差的消极效应 | 第106-108页 |
第三节 刑事错案与侦查程序偏差 | 第108-123页 |
一、刑事错案的发生与侦查程序偏差的存在 | 第108-115页 |
二、刑事错案的发生有助于侦查程序偏差的发现与修正 | 第115-119页 |
三、侦查程序偏差的发现与修正有助于遏制刑事错案的发生 | 第119-123页 |
第三章 侦查程序理念性偏差与刑事错案 | 第123-166页 |
第一节 侦查程序的价值与理念 | 第123-133页 |
一、关于侦查程序的价值——以实现刑事诉讼目的为目标 | 第123-126页 |
二、关于侦查程序的理念——实现价值目标的一种途径 | 第126-131页 |
三、侦查程序价值与侦查程序理念之间的关系——目标与途径 | 第131-133页 |
第二节 侦查程序理念性偏差的一般理论 | 第133-145页 |
一、侦查程序理念性偏差的一般表现 | 第134-137页 |
二、侦查程序理念性偏差的消极作用 | 第137-140页 |
三、侦查程序理念性偏差存在的原因 | 第140-145页 |
第三节 我国侦查程序理念性偏差与刑事错案 | 第145-166页 |
一、我国侦查程序理念性偏差的原因分析 | 第146-155页 |
二、我国立法者的理念性偏差与刑事错案 | 第155-159页 |
三、我国侦查人员理念性偏差与刑事错案 | 第159-166页 |
第四章 侦查程序制度性偏差与刑事错案 | 第166-209页 |
第一节 侦查程序制度性偏差的一般理论 | 第166-178页 |
一、侦查程序制度性偏差的一般表现 | 第166-170页 |
二、侦查程序制度性偏差的消极效应 | 第170-175页 |
三、侦查程序制度性偏差存在的原因 | 第175-178页 |
第二节 侦查程序制度性偏差在刑事错案中的表现 | 第178-191页 |
一、案例——阎永慧涉嫌故意杀人案 | 第178-185页 |
二、案例——刘杜鹃涉嫌故意伤害案 | 第185-190页 |
三、相当高度个化证物的台湾案例说明 | 第190-191页 |
第三节 我国侦查程序制度性偏差的原因分析 | 第191-209页 |
一、我国侦查程序制度性偏差的综合表现 | 第191-195页 |
二、我国侦查程序制度性偏差存在的根本原因——侦查决定型刑事诉讼 | 第195-203页 |
三、我国侦查程序制度性偏差存在的直接原因——侦查程序缺乏诉讼性 | 第203-209页 |
第五章 侦查程序运行性偏差与刑事错案 | 第209-265页 |
第一节 侦查程序运行性偏差的一般理论 | 第209-225页 |
一、侦查程序运行性偏差的一般表现 | 第209-217页 |
二、侦查程序的运行性偏差所反映出的问题 | 第217-221页 |
三、侦查程序存在运行性偏差的可能性原因 | 第221-225页 |
第二节 侦查程序的运行性偏差在刑事错案中的表现 | 第225-241页 |
一、案例——张勇军涉嫌故意杀人案 | 第225-231页 |
二、案例——吴义民涉嫌故意杀人案 | 第231-238页 |
三、侦查程序运行性偏差的其他表现 | 第238-241页 |
第三节 我国侦查程序产生运行性偏差的原因分析 | 第241-265页 |
一、我国侦查程序运行性偏差的综合表现 | 第241-252页 |
二、我国侦查程序存在运行性偏差的根本原因——实体性规则缺乏自制性 | 第252-260页 |
三、我国侦查程序存在运行性偏差的直接原因——实施性规则缺乏自制性 | 第260-265页 |
第六章 修正侦查程序偏差,遏制刑事错案的发生 | 第265-326页 |
第一节 侦查程序理念性偏差的修正 | 第265-281页 |
一、修正侦查程序理念性偏差的理论基础——诉讼价值观的转变 | 第265-270页 |
二、修正侦查程序理念性偏差的根本途径——诉讼认识内在过程的优化 | 第270-276页 |
三、修正侦查程序理念性偏差的重点问题——证据评价问题 | 第276-281页 |
第二节 侦查程序制度性偏差的修正 | 第281-298页 |
一、修正侦查程序制度性偏差的理论基础——侦查程序的诉讼化原理 | 第282-285页 |
二、修正侦查程序制度性偏差的根本途径——侦查程序的诉讼化改造 | 第285-290页 |
三、修正侦查程序制度性偏差的基本保障——配套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 第290-295页 |
四、修正侦查程序制度性偏差的意义与作用 | 第295-298页 |
第三节 侦查程序运行性偏差的修正 | 第298-326页 |
一、修正侦查程序运行性偏差的理论基础——正当程序原理 | 第298-306页 |
二、修正侦查程序运行性偏差的重要举措——建立防止刑讯逼供法律制度体系 | 第306-313页 |
三、修正侦查程序运行性偏差的关键举措——侦查监督制约机制的改革与完善 | 第313-318页 |
四、修正侦查程序运行性偏差的基本保障——配套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 第318-324页 |
五、修正侦查程序运行性偏差的意义与作用 | 第324-326页 |
结论 | 第326-328页 |
参考文献 | 第328-341页 |
后记 | 第3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