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1-19页 |
·问题提出 | 第11页 |
·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研究内容 | 第12-15页 |
·文献简述及研究情况 | 第15-19页 |
第2章 论推动唐诗发展的四种因素 | 第19-34页 |
·君主政治文化之视野 | 第19-22页 |
·举子——诗赋取士 | 第22-28页 |
·翰林学士——“天子私人”专掌内命 | 第28-30页 |
·文人习尚 | 第30-32页 |
·小结 | 第32-34页 |
第3章 论唐人律诗的承接与创新过程 | 第34-54页 |
·唐人“律诗”研究之再思 | 第34-36页 |
·承接魏晋南北朝诗风 | 第36-43页 |
·唐人律诗之新变及标志 | 第43-44页 |
·唐人律诗创作之美善过程 | 第44-53页 |
·小结 | 第53-54页 |
第4章 论“唐人选唐诗(十五种)”诗集 | 第54-106页 |
·编纂者之祖籍分布及家世状况 | 第54-57页 |
·探究选诗时限及编撰时地 | 第57-75页 |
·编撰时地考略 | 第58-66页 |
·殷璠《丹阳集》 | 第58-59页 |
·芮挺章《国秀集》 | 第59-60页 |
·元结《箧中集》 | 第60-62页 |
·李康成《玉台后集》 | 第62-63页 |
·高仲武《中兴间气集》 | 第63-64页 |
·令狐楚《御览诗》 | 第64-65页 |
·韦毅《才调集》 | 第65-66页 |
·选诗时限考略:《翰林学士集》与《又玄集》 | 第66-69页 |
·其他诗集杂考:《高氏三宴诗集》、《香山九老诗》 | 第69-75页 |
·被选诗人及诗歌之数量 | 第75-86页 |
·被选诗人之身份类别及诗作剖析 | 第86-104页 |
·宫廷诗特色:从《翰林学士集》到《珠英集》 | 第87-89页 |
·民间诗特色:从《高氏三宴诗集》到《才调集》 | 第89-91页 |
·女性诗:从《玉台后集》到《才调集》 | 第91-93页 |
·僧人诗:从《中兴间气集》到《才调集》 | 第93-96页 |
·老人诗:《香山九老诗》 | 第96-99页 |
·地方吴人诗与“国朝大手名人”诗比较 | 第99-101页 |
·“河岳英灵”诗与“国秀”诗比较 | 第101-102页 |
·寒士诗与名士诗比较 | 第102-104页 |
·小结 | 第104-106页 |
第5章 “唐人诗论”的六个范畴 | 第106-142页 |
·诗论家之身份地位及诗论来源 | 第106-108页 |
·初盛、中晚两期唐诗论取向 | 第108-111页 |
·初盛唐诗论取向 | 第109-110页 |
·中晚唐诗论取向 | 第110-111页 |
·唐人诗论六个主要范畴 | 第111-114页 |
·从六个范畴看唐人诗论特色及其演变过程 | 第114-140页 |
·儒家色彩“风雅”说——从“雅志”说到“美刺”说 | 第114-121页 |
·太宗“雅志”说 | 第114-115页 |
·孔颖达“诗教”论 | 第115页 |
·杜甫、芮挺章、高仲武、元结“风雅”说 | 第115-118页 |
·韩愈“不平则鸣”说及白居易“讽谕教化”说 | 第118-119页 |
·杜牧“讽谏”说及皮日休“美刺”说 | 第119-121页 |
·美善期盼“文质”说——从《隋书》到《唐诗类选序》 | 第121-124页 |
·魏征、令孤德菜“文质”说 | 第121-122页 |
·李白、殷璠、独孤及、顾陶“文质”说 | 第122-124页 |
·声色俱备“声律”说——从“声律”说到“清丽”说 | 第124-128页 |
·许敬宗“声律”说 | 第124-125页 |
·官仪“属对”论及元兢“换头”术 | 第125-126页 |
·杜甫“声律”说及元稹“律诗”说 | 第126-127页 |
·李商隐“词工言志”说及韦庄“清丽”说 | 第127-128页 |
·刚健质朴“风骨”说——从“骨气”说到“风骨”说 | 第128-130页 |
·杨炯“骨气”说 | 第129页 |
·陈子昂“风骨”说 | 第129-130页 |
·写诗作法“诗格”论——从“诗体”论到“本事诗”法 | 第130-134页 |
·崔融“诗体”论 | 第130-131页 |
·吴兢“取正”法及张为“主客图”法 | 第131-132页 |
·白居易、贾岛“义理”与“物象”说 | 第132-133页 |
·孟棨“本事诗”法 | 第133-134页 |
·诗心禅趣“意境”说——从“诗境”说到“用意”说 | 第134-140页 |
·昌龄“诗境”说及皎然“取境”说 | 第135-137页 |
·权德舆“意与境会”说及刘禹锡“境生象外”说 | 第137-138页 |
·司空图“思与境偕”说及齐已“用意”说 | 第138-140页 |
·小结 | 第140-142页 |
第6章 结论 | 第142-154页 |
·综论推动唐诗发展原因与唐人律诗创作美善过程 | 第142-149页 |
·从政治制度角度 | 第143-145页 |
·从诗歌承传角度 | 第145-147页 |
·从诗歌创作角度 | 第147-149页 |
·综论“唐人选本”与“唐人诗论” | 第149-150页 |
·从唐人选本角度 | 第149-150页 |
·从唐人诗论角度 | 第150页 |
·唐代唐诗学之启迪 | 第150-154页 |
参考文献 | 第154-161页 |
(一) 古典文献 | 第154-156页 |
(二) 专著 | 第156-159页 |
(三) 文章(期刊、论文) | 第159-161页 |
致谢 | 第161-163页 |
个人简历 | 第163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