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9页 |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文献综述 | 第12-17页 |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2-13页 |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3-17页 |
·研究的技术路线、框架和方法 | 第17-19页 |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7页 |
·研究的框架 | 第17-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第2章 县域经济发展体制问题的一般理论分析 | 第19-27页 |
·县域经济的基本概念及特点 | 第19-22页 |
·县域经济的概念 | 第19-20页 |
·县域经济的基本特点 | 第20-22页 |
·县域经济发展体制问题的理论支撑 | 第22-24页 |
·区域增长极理论 | 第22页 |
·梯度转移理论 | 第22-23页 |
·反梯度转移理论 | 第23页 |
·点轴开发理论 | 第23-24页 |
·网络开发理论 | 第24页 |
·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体制因素 | 第24-27页 |
·经济体制 | 第25页 |
·政治体制 | 第25-26页 |
·行政管理体制 | 第26-27页 |
第3章 湖南省县域经济发展体制问题解析 | 第27-35页 |
·湖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概况 | 第27-28页 |
·湖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优势和不足 | 第28-31页 |
·湖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优势 | 第28-30页 |
·湖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不足 | 第30-31页 |
·湖南省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体制问题 | 第31-35页 |
·地方财税体制引起基层政府事权和财权不对称 | 第31-32页 |
·县域金融体制带来县域经济发展资金短缺 | 第32-33页 |
·“市管县”体制抑制县域经济活力 | 第33页 |
·户籍管理体制造成城乡二元分割 | 第33-34页 |
·教育体制导致县域经济发展人才培养滞后 | 第34-35页 |
第4章 国内先进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突破体制问题的经验借鉴 | 第35-43页 |
·县域经济发展的“苏南模式”介绍 | 第35-37页 |
·由单一的集体经济向混合所有制经济过渡 | 第35-36页 |
·乡镇工业是支柱产业 | 第36页 |
·坚持政府主导和市场调节密切配合 | 第36-37页 |
·统筹城乡发展 | 第37页 |
·县域经济发展的“珠江模式”介绍 | 第37-39页 |
·外向型经济为主要特色 | 第37-38页 |
·大力发展农业 | 第38-39页 |
·政策资源支持形成了重要动力 | 第39页 |
·县域经济发展的“温州模式”介绍 | 第39-41页 |
·以民营经济为主体 | 第39-40页 |
·从传统家庭模式向集团经营模式过渡 | 第40页 |
·大力发展专业化生产和专业化市场 | 第40-41页 |
·国内先进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经验借鉴 | 第41-43页 |
·合理发挥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调节作用 | 第41页 |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 第41-42页 |
·培育乡镇企业 | 第42-43页 |
第5章 克服湖南省县域经济发展体制问题的原则和对策 | 第43-50页 |
·克服湖南省县域经济发展体制问题的基本原则 | 第43-45页 |
·社会稳定原则 | 第43页 |
·统筹规划原则 | 第43-44页 |
·循序渐进原则 | 第44页 |
·因地制宜原则 | 第44-45页 |
·科学发展原则 | 第45页 |
·克服湖南省县域经济发展体制问题的对策 | 第45-50页 |
·促进事权与财权均衡,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 | 第45-46页 |
·实行金融体制改革,夯实县域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持 | 第46-47页 |
·打破“市管县”体制,探索“省直管县”体制 | 第47-48页 |
·突破户籍管理瓶颈,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 第48页 |
·完善教育体制,储备县域经济人才 | 第48-50页 |
结论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