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1页 |
引言 | 第11-19页 |
一、 主要解决的问题及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9页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第一章 相关支撑理论 | 第19-33页 |
一、 相关系统科学理论及观点 | 第19-22页 |
(一) 耗散结构理论 | 第19-20页 |
(二) 协同学 | 第20-21页 |
(三) 互补原理 | 第21页 |
(四) 系统论 | 第21-22页 |
二、 规模经济理论及观点 | 第22-23页 |
三、 相关创新体系理论及观点 | 第23-30页 |
(一) 国家创新体系研究的兴起 | 第23-24页 |
(二) 国家创新体系的涵义及特性 | 第24-26页 |
(三) 几种国家创新体系的理论观点 | 第26-30页 |
四、 科学发展观 | 第30-33页 |
第二章 区域经济系统协同发展的相关概念 | 第33-45页 |
一、 区域和区域经济系统 | 第33-35页 |
(一) 区域概念界定 | 第33页 |
(二) 区域经济的复杂系统和状态 | 第33-34页 |
(三) 区域经济系统的演化和发展的趋向 | 第34-35页 |
二、 区域经济发展观念和模式的更新过程 | 第35-37页 |
(一) 区域经济增长模型 | 第35-36页 |
(二) 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方向转化 | 第36-37页 |
(三) 中国提出科学发展观 | 第37页 |
三、 区域经济系统协同发展的涵义 | 第37-41页 |
(一) 区域经济系统协同发展的协同学理论说明 | 第37-38页 |
(二) 区域经济系统的协同发展的涵义 | 第38-40页 |
(三) 协同发展与协调发展的区别与联系 | 第40-41页 |
四、 区域经济系统协同发展的意义 | 第41-45页 |
(一) 形成区域经济发展的竞争合力 | 第41-42页 |
(二) 提高区域经济发展的科技支撑力 | 第42页 |
(三) 促进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化 | 第42-43页 |
(四) 凝聚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向心力 | 第43-45页 |
第三章 区域经济系统协同发展的基本原理 | 第45-55页 |
一、 区域经济系统协同发展的前提条件 | 第45-49页 |
(一) 保持区域经济系统的开放性 | 第46页 |
(二) 突出经济要素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 | 第46-47页 |
(三) 推进经济要素联系的无障碍性 | 第47-49页 |
二、 区域经济系统协同发展的基本原理 | 第49-51页 |
(一) 经济要素协同合作原理 | 第49-50页 |
(二) 经济要素利益关系协调原理 | 第50-51页 |
三、 区域经济系统协同发展的主要特征 | 第51-55页 |
(一) 区域经济资源共轭 | 第52-53页 |
(二) 区域经济发展环境共享 | 第53页 |
(三) 区域经济发展目标相对一致 | 第53-55页 |
第四章 区域经济系统协同发展的运行机制 | 第55-71页 |
一、 区域经济系统协同发展的过程机制 | 第55-61页 |
(一) 区域经济系统发展的一般过程 | 第55-56页 |
(二) 区域经济系统发展中序参量的作用 | 第56-61页 |
二、 区域经济系统协同发展的动力机制 | 第61-65页 |
(一) 区域经济系统的主要利益关系 | 第61-63页 |
(二) 区域经济系统利益关系的协调 | 第63-65页 |
三、 区域经济系统协同发展的保障机制 | 第65-71页 |
(一) 实施大区域战略保障 | 第65-67页 |
(二) 构建多层次经济贸易载体保障 | 第67-69页 |
(三) 设立开发区或工业集中区载体保障 | 第69-71页 |
第五章 区域经济系统协同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 | 第71-78页 |
一、 区域经济系统协同发展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71-75页 |
(一) 选择确立指标的原则 | 第71页 |
(二) 选择确立指标的依据 | 第71-75页 |
二、 区域经济系统协同发展指标分析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 第75-78页 |
(一) 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 第75-76页 |
(二) 各个指标相互作用关系的数学表征 | 第76页 |
(三) 协同程度的计算 | 第76-77页 |
(四) 协同发展成熟程度的计算 | 第77-78页 |
第六章 吉林省区域经济系统协同发展的状态评析 | 第78-91页 |
一、 吉林省区域经济系统协同发展指标体系 | 第78-83页 |
(一) 系统现状 | 第78-80页 |
(二) 数据处理 | 第80-81页 |
(三) 数据分析 | 第81-83页 |
二、 状态比较与主要对策 | 第83-91页 |
(一) 相关区域经济系统协同发展状态比较 | 第83-88页 |
(二) 吉林省区域经济系统协同发展的主要对策 | 第88-91页 |
结论 | 第91-93页 |
一、基本结论 | 第91-92页 |
二、主要创新 | 第92页 |
三、不足与展望 | 第92-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8页 |
附表 | 第98-131页 |
后记 | 第1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