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目录 | 第7-11页 |
| 1. 绪论 | 第11-22页 |
| ·研究背景及问题 | 第11-16页 |
|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3-14页 |
| ·研究意义 | 第14-16页 |
| ·相关文献综述 | 第16-21页 |
| ·国外区域转型相关研究 | 第16-18页 |
| ·国内区域转型研究 | 第18-21页 |
| ·研究方案 | 第21-22页 |
| ·研究目的 | 第21页 |
| ·研究内容 | 第21页 |
| ·研究方法 | 第21页 |
| ·研究思路 | 第21-22页 |
| 2. 区域转型的理论基础 | 第22-33页 |
| ·基本概念界定 | 第22-23页 |
| ·经济区域 | 第22页 |
| ·转型 | 第22页 |
| ·经济转型 | 第22-23页 |
| ·社会转型 | 第23页 |
| ·区域经济转型的内涵界定 | 第23-24页 |
| ·理论基础 | 第24-33页 |
| ·区域产业结构转型与服务业在产业结构中的地位上升 | 第24-29页 |
| ·新资源观理论 | 第29-30页 |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30-31页 |
| ·区域生态经济理论 | 第31页 |
| ·精明增长理论 | 第31-33页 |
| 3. 区域转型模式与影响因素分析 | 第33-53页 |
| ·美国经济转型模式与影响因素 | 第33-35页 |
| ·美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模式 | 第33-34页 |
| ·美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影响因素 | 第34-35页 |
| ·日本经济增转型模式及影响因素 | 第35-38页 |
| ·日本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模式 | 第35-36页 |
| ·日本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影响因素 | 第36-38页 |
| ·亚洲国家和地区经济转型模式及影响因素 | 第38-41页 |
| ·亚洲国家和地区经济转型模式 | 第38-39页 |
| ·亚洲国家和地区经济转型的影响因素 | 第39-41页 |
| ·我国资源型城市面临严峻的经济转型形势 | 第41-42页 |
| ·经济结构单一,增长缺乏后劲 | 第41页 |
| ·下岗失业人员较多,就业和再就业压力很大 | 第41-42页 |
| ·居民生活困难,社会矛盾积聚 | 第42页 |
| ·生态环境破坏严重,部分矿区存在地质灾害隐患 | 第42页 |
| ·人才相对匮乏,教育基础薄弱 | 第42页 |
| ·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面临理论上的困惑 | 第42-44页 |
| ·动力生产循环与结构性风险 | 第42-43页 |
| ·发展条件上的比较劣势 | 第43-44页 |
| ·发达国家政府干预促进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 | 第44-46页 |
| ·政府部门高度重视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 | 第44页 |
| ·把解决就业等社会问题放在突出位置 | 第44页 |
| ·采取多种措施支持资源枯竭地区产业发展 | 第44-46页 |
| ·我国各地区域发展方式转型模式 | 第46-53页 |
| ·中西部地区的转型构建现代生态城市 | 第46页 |
| ·东部沿海发达区域转型 | 第46-49页 |
| ·开发区(新城)区域转型模式 | 第49-51页 |
| ·城市生态转型的模式 | 第51-53页 |
| 4. 沈阳老工业基地及“沈北新区”经济转型研究 | 第53-87页 |
| ·我国城市经济产业结构转型 | 第53-55页 |
| ·全国主要城市产业结构中的变化 | 第53-54页 |
| ·工业化的历史局限 | 第54页 |
| ·工业化的空间局限 | 第54-55页 |
| ·服务业不断壮大的趋势分析 | 第55页 |
| ·对东北几个大城市迈入服务业主导阶段的分析 | 第55-57页 |
| ·我国内陆省会城市相近情况分析 | 第56页 |
| ·不充分工业化中心城市产业结构迈入服务业主导阶段的规律性分析 | 第56-57页 |
| ·分析东北地区大城市的具体情况 | 第57页 |
| ·沈阳作为老工业基地城市的产业结构转型 | 第57-66页 |
| ·沈阳作为老制造业基地城市显现出产业结构转型趋向 | 第57-61页 |
| ·沈阳铁西区的产业结构转型 | 第61-63页 |
| ·沈阳其他城区的产业结构转型 | 第63-66页 |
| ·沈北新区经济转型与建设生态城市 | 第66-87页 |
| ·国内外生态城市实践的相同点 | 第66页 |
| ·中外生态城市实践的差别 | 第66-68页 |
| ·对我国生态城市建设问题的认识 | 第68-69页 |
| ·沈北新区基本概况 | 第69-78页 |
| ·沈北新区生态转型路径分析 | 第78-81页 |
| ·经济生态化建设 | 第81-82页 |
| ·社会生态化建设 | 第82-84页 |
| ·保障机制建设 | 第84-87页 |
| 5. 盘锦市向海转型的模式研究 | 第87-105页 |
| ·国内外向海转型实践比较 | 第87-89页 |
| ·国外海洋经济开发实践 | 第87-88页 |
| ·我国海洋经济发展实践 | 第88-89页 |
| ·盘锦市概况 | 第89-97页 |
| ·盘锦市自然概况 | 第89页 |
| ·盘锦市历史概况 | 第89页 |
| ·盘锦市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 第89-91页 |
| ·盘锦市向海转型基础条件 | 第91-93页 |
| ·向海转型面临的问题 | 第93-95页 |
| ·我国沿海城市向海转型模式 | 第95-97页 |
| ·盘锦市向海转型路径分析 | 第97-105页 |
| ·建设高端制造业发展基地 | 第97页 |
| ·建设高端商业环境 | 第97-98页 |
| ·向海发展调转城市空间 | 第98-99页 |
| ·提升盘锦港的港口功能 | 第99-101页 |
| ·发展高品位旅游业 | 第101-105页 |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05-107页 |
| ·结论 | 第105页 |
| ·创新 | 第105-106页 |
| ·不足 | 第106-107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7-112页 |
| 后记 | 第112-114页 |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