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32页 |
·PAEs 的概况 | 第10-17页 |
·概述 | 第10-11页 |
·PAEs 的毒性 | 第11页 |
·PAEs 在土壤中的残留及去除 | 第11-13页 |
·PAEs 的分析方法 | 第13-16页 |
·PAEs 的降解产物 | 第16-17页 |
·有机污染物的根际修复 | 第17-22页 |
·根的吸收和吸附 | 第17-18页 |
·根际微生物对有机污染物的降解 | 第18页 |
·根系分泌的酶对有机污染物的降解 | 第18-19页 |
·根系分泌物对土壤/沉积物中有机污染物的生物可利用性的影响 | 第19-20页 |
·影响根际修复的主要因素 | 第20-22页 |
·根系分泌物的研究方法 | 第22-24页 |
·根系分泌物及其种类 | 第22-23页 |
·根系分泌物的收集 | 第23-24页 |
·根系分泌物的分离、纯化与鉴定 | 第24页 |
·有机污染物根际研究方法 | 第24-26页 |
·细胞培养法 | 第25页 |
·盆栽法 | 第25页 |
·添加根系分泌物或根系残留物 | 第25-26页 |
·根际微生物生态的研究方法 | 第26-29页 |
·碳素利用法 | 第26页 |
·磷脂脂肪酸法 | 第26-29页 |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法(DGGE) | 第29页 |
·本论文的立题依据、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29-32页 |
第二章 土壤/沉积物中 PAMs 的测定 | 第32-4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3-36页 |
·实验材料 | 第33页 |
·样品提取与衍生 | 第33-35页 |
·GC-MS 色谱条件 | 第35-36页 |
·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 第36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6-41页 |
·溶剂对 PAMs 回收率的影响 | 第36-37页 |
·水作为提取剂时的 pH 对 PAMs 回收率的影响 | 第37-38页 |
·土壤/沉积物的性质对回收率的影响 | 第38-40页 |
·方法检测限及环境样品中 PAMs 含量 | 第40-41页 |
·结论 | 第41-43页 |
第三章 湿地植物种类和生长方式对根际 PAEs 分布特征的影响 | 第43-51页 |
·现场描述和样品采集 | 第43页 |
·样品准备和分析 | 第43-45页 |
·PAEs 及 PAMs 分析 | 第43-45页 |
·其他分析 | 第45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5-50页 |
·水体和沉积物的物理化学性质 | 第45-46页 |
·沉积物中 PAE 浓度的分布特征 | 第46-47页 |
·植物根中 PAE 浓度的分布特征 | 第47-49页 |
·沉积物及植物根中 PAM 浓度 | 第49-50页 |
·结论 | 第50-51页 |
第四章 湿地植物种类和生长方式对根际微生物生态的影响 | 第51-5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1-53页 |
·现场描述和样品采集 | 第51页 |
·PLFAs 分析 | 第51-52页 |
·可降解菌数测定 | 第52-53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3-55页 |
·沉积物中 PLFAs 含量及其分布特征 | 第53-54页 |
·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 | 第54-55页 |
·沉积物中可降解菌数 | 第55页 |
·结论 | 第55-57页 |
第五章 湿地植物种类和生长方式对根系分泌物成分的影响 | 第57-6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7-60页 |
·样品采集及根系分泌物的收集 | 第57页 |
·根系分泌物的分离 | 第57-59页 |
·根系分泌物的分析 | 第59-6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0-64页 |
·根系分泌的氨基酸、有机酸和糖类 | 第60-61页 |
·根系分泌的酸碱中成分 | 第61-63页 |
·植物种类对根系分泌物成分的影响 | 第63页 |
·植物生长方式对根系分泌物成分的影响 | 第63页 |
·根系分泌物的作用 | 第63-64页 |
·结论 | 第64-66页 |
第六章 根系分泌物对沉积物中 PAEs 消减的影响 | 第66-7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6-67页 |
·供试沉积物 | 第66-67页 |
·供试根系分泌物 | 第67页 |
·实验方法 | 第67页 |
·分析方法 | 第6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7-71页 |
·根系分泌物对沉积物中 PAEs 消减的影响 | 第67-69页 |
·根系分泌物对沉积物中 PAEs 消减的促进作用 | 第69-70页 |
·根系分泌物对沉积物中 PAEs 消减机理初探 | 第70-71页 |
·结论 | 第71-72页 |
第七章 芦苇根际环境中 PAEs 的消减行为 | 第72-8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72-74页 |
·供试沉积物 | 第72页 |
·供试植物 | 第72-73页 |
·实验方法 | 第73页 |
·分析方法 | 第73-74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74-82页 |
·芦苇生物量、株高及根长 | 第74-75页 |
·沉积物中 PAEs 的消减 | 第75-76页 |
·植物吸收 | 第76-78页 |
·沉积物及芦苇中 PAMs 含量 | 第78-82页 |
·结论 | 第82-83页 |
第八章 芦苇根际环境中 PAEs 消减行为的微生物作用机制 | 第83-9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83-84页 |
·实验设计 | 第83页 |
·可培养细菌、真菌及可降解菌数测定 | 第83-84页 |
·PLFAs 分析 | 第84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84-97页 |
·沉积物中可培养细菌和真菌数量 | 第84-85页 |
·沉积物中 PLFAs 组成及分布特征 | 第85-92页 |
·沉积物中可降解菌数 | 第92页 |
·植物修复机制 | 第92-97页 |
·结论 | 第97-99页 |
第九章 结论及展望 | 第99-103页 |
·研究结论 | 第99-101页 |
·展望 | 第101-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16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116-117页 |
致谢 | 第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