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导言 | 第10-11页 |
第一章 当事人更换的理论由来与制度价值 | 第11-15页 |
第一节 当事人概念理论发展引发当事人更换问题 | 第11-12页 |
第二节 当事人更换的法理依据 | 第12-13页 |
第三节 当事人更换制度的意义 | 第13-15页 |
第二章 当事人更换制度的主要内容 | 第15-22页 |
第一节 当事人更换的类型 | 第16-18页 |
一、 法定的当事人更换 | 第16页 |
二、 任意的当事人更换 | 第16-18页 |
第二节 当事人更换的时间阶段 | 第18-21页 |
一、 诉讼审理中的当事人更换 | 第18-19页 |
二、 强制执行中的当事人更换 | 第19-21页 |
第三节 当事人更换的方式 | 第21页 |
第四节 当事人更换的法律效果 | 第21-22页 |
第三章 我国当事人更换的立法缺失与司法乱象 | 第22-28页 |
第一节 我国当事人更换制度的立法缺失 | 第22-23页 |
第二节 我国当事人更换的司法乱象示例 | 第23-27页 |
第三节 对我国当事人更换司法实践的评述 | 第27-28页 |
第四章 我国当事人更换制度的完善 | 第28-39页 |
第一节 完善当事人更换制度的指导原则 | 第28-32页 |
一、 公正和效率原则 | 第29页 |
二、 保持司法中立原则 | 第29-30页 |
三、 无过错变更原则 | 第30-31页 |
四、 意思自治原则 | 第31页 |
五、 适当限制原则 | 第31-32页 |
第二节 完善当事人更换制度的建议——围绕法官释明权的行使展开 | 第32-39页 |
一、 原告更换的具体建议 | 第33-34页 |
二、 被告更换的具体建议 | 第34-35页 |
三、 第三人更换的具体建议 | 第35-36页 |
四、 第二审程序中当事人更换的具体建议 | 第36-37页 |
五、 执行程序当事人更换的具体建议 | 第37-39页 |
结论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1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4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