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1. 绪论 | 第12-23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页 |
·文献综述 | 第12-20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19-20页 |
·研究工具与方法 | 第20页 |
·基本内容和逻辑结构 | 第20-22页 |
·创新和不足 | 第22-23页 |
2. 地方政府性债务概述 | 第23-27页 |
·地方政府性债务的界定 | 第23-24页 |
·地方政府性债务的概念 | 第23-24页 |
·地方政府性债务的分类 | 第24页 |
·地方政府性债务效应分析 | 第24-27页 |
·地方政府性债务的正面效应 | 第24-26页 |
·地方政府性债务的负面效应 | 第26-27页 |
3. 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的现状 | 第27-45页 |
·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概况 | 第27-36页 |
·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的规模 | 第27-29页 |
·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的地域特征 | 第29-31页 |
·我国地方性债务的政府间结构 | 第31-34页 |
·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的资金投向 | 第34-35页 |
·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偿债期限 | 第35-36页 |
·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膨胀的成因分析 | 第36-39页 |
·地方政府财力与事权不对称 | 第36-38页 |
·地方干部任命与考核制度不完善 | 第38-39页 |
·地方政府职能越位,人员经费增长过快 | 第39页 |
·基于KMV模型分析的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评价——以山东省为例 | 第39-45页 |
·KMV模型的理论基础 | 第39-40页 |
·模型的建立 | 第40-41页 |
·预期财政收入的计算 | 第41-43页 |
·财政收入波动率的计算 | 第43-44页 |
·预期违约概率的测算 | 第44页 |
·模型结论 | 第44-45页 |
4. 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存在的问题 | 第45-53页 |
·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过大,增长过快 | 第45-46页 |
·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过大 | 第45-46页 |
·地方政府性债务增长过快 | 第46页 |
·地方政府性债务地区间失衡,偿债期限过长 | 第46-48页 |
·地方政府性债务地区间失衡 | 第46-47页 |
·地方政府性债务期限过长 | 第47-48页 |
·地方政府性债务融资渠道混乱,不良资产过多 | 第48-49页 |
·地方政府性债务多头举债严重 | 第48页 |
·地方政府对地方金融机构依赖度高 | 第48页 |
·政府投融资平台不良资产过多 | 第48-49页 |
·地方政府还款能力有限,偿债责任不清 | 第49-51页 |
·地方政府性债务的还款来源有限 | 第49-50页 |
·地方政府信用不佳 | 第50页 |
·地方政府性债务偿债责任不清 | 第50-51页 |
·预警能力薄弱,监督难度大 | 第51-53页 |
·信息披露不足,预警能力薄弱 | 第51页 |
·监管力度不够,监督难度大 | 第51-53页 |
5. 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的对策 | 第53-60页 |
·化解现存债务,控制新债规模 | 第53-54页 |
·依法分类化解现存债务 | 第53-54页 |
·严格控制新债规模 | 第54页 |
·转变政府职能,改善支出结构 | 第54-56页 |
·明确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转变地方政府职能 | 第54页 |
·界定地方政府财政支出范围和债务支出范围 | 第54-55页 |
·优化政府组织结构,创新政府官员考核机制 | 第55-56页 |
·继续深化财政体制改革 | 第56-57页 |
·明确政府间财力和事权的划分 | 第56页 |
·建立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 | 第56-57页 |
·健全地方政府投融资渠道 | 第57-58页 |
·加快地方政府债券市场发展 | 第57页 |
·规范地方政府与商业银行的关系 | 第57-58页 |
·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监督管理 | 第58-60页 |
·建立外部监督机制 | 第58页 |
·提高财政透明度 | 第58-59页 |
·建立完善的风险预警体系 | 第59-60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0-64页 |
·结论 | 第60-61页 |
·展望 | 第61-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后记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