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 第1-9页 |
| 摘要 | 第9-10页 |
| ABSTRACT | 第10-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3页 |
| ·1,3-丙二醇的性质 | 第11页 |
| ·1,3-丙二醇的用途 | 第11-12页 |
| ·作为合成单体 | 第12页 |
| ·重要的化学产品添加剂 | 第12页 |
| ·其他应用 | 第12页 |
| ·1,3-丙二醇的市场概况 | 第12-13页 |
| ·1,3-丙二醇的生产方法 | 第13-15页 |
| ·环氧乙烷(EO)羰基化法 | 第13-14页 |
| ·丙烯醛水合氢化合成法 | 第14页 |
| ·微生物发酵法 | 第14-15页 |
| ·以甘油为原料的发酵法 | 第14-15页 |
| ·以葡萄糖为原料的发酵法 | 第15页 |
| ·微生物发酵法生产 1,3-丙二醇的研究 | 第15-17页 |
| ·生产菌种 | 第15-16页 |
| ·代谢途径 | 第16-17页 |
| ·甘油转化为 1,3-PD 厌氧代谢途径的化学计量分析 | 第17-20页 |
| ·本文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20-23页 |
| 第二章 菌株活化及试验方法确定 | 第23-31页 |
| ·实验材料 | 第23-24页 |
| ·实验菌种 | 第23页 |
| ·培养基 | 第23-24页 |
| ·主要试剂 | 第24页 |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4页 |
| ·试验方法 | 第24-25页 |
| ·K. pneumoniae 2-1 的活化 | 第24页 |
| ·培养基的选择 | 第24页 |
| ·培养条件的选择 | 第24页 |
| ·发酵液预处理方法 | 第24-25页 |
| ·甘油测定方法 | 第25页 |
| ·1,3-丙二醇测定方法 | 第25页 |
| ·菌体量测定方法 | 第25页 |
| ·菌株 K. pneumoniae 2-1 的生长曲线测定 | 第25页 |
| ·K. pneumoniae 2-1 的发酵性能测定 | 第25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5-29页 |
| ·K. pneumoniae 2-1 菌落及形态特征 | 第25-26页 |
| ·菌体量的测定 | 第26页 |
| ·甘油的测定 | 第26-27页 |
| ·高碘酸钠法 | 第26页 |
| ·气相色谱分析法 | 第26-27页 |
| ·1,3-丙二醇的测定 | 第27-28页 |
| ·菌种 2-1 的生长曲线 | 第28-29页 |
| ·菌种 2-1 的发酵性能 | 第29页 |
| ·小节与讨论 | 第29-31页 |
| 第三章 K. pneumoniae 2-1 产 1,3-丙二醇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 第31-41页 |
| ·实验材料 | 第31页 |
| ·菌种 | 第31页 |
| ·培养基 | 第31页 |
| ·试剂仪器 | 第31页 |
| ·试验方法 | 第31-33页 |
| ·初始甘油浓度的单因素实验 | 第31页 |
| ·K~+浓度的单因素实验 | 第31-32页 |
| ·NH_4~+浓度的单因素实验 | 第32页 |
| ·Mg~(2+)浓度的单因素实验 | 第32页 |
| ·Ca~(2+)浓度的单因素实验 | 第32页 |
| ·PO_4~(3-)浓度的单因素实验 | 第32页 |
| ·酵母浸粉量的单因素实验 | 第32页 |
| ·微量元素添加量的单因素实验 | 第32-33页 |
| ·发酵培养基的正交试验 | 第33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3-40页 |
| ·初始甘油浓度的单因素实验 | 第33-34页 |
| ·K~+浓度的单因素实验 | 第34页 |
| ·NH_4~+浓度的单因素实验 | 第34-35页 |
| ·Mg~(2+)浓度的单因素实验 | 第35-36页 |
| ·Ca~(2+)浓度的单因素实验 | 第36页 |
| ·PO_4~(3-)浓度的单因素实验 | 第36-37页 |
| ·酵母浸粉量的单因素实验 | 第37-38页 |
| ·微量元素溶液添加量的单因素实验 | 第38页 |
| ·发酵培养基的正交试验 | 第38-40页 |
| ·小节与讨论 | 第40-41页 |
| 第四章 K. pneumoniae 2-1 产 1,3-丙二醇发酵条件的优化 | 第41-51页 |
| ·实验材料 | 第41页 |
| ·菌种 | 第41页 |
| ·培养基 | 第41页 |
| ·试剂仪器 | 第41页 |
| ·试验方法 | 第41-43页 |
| ·发酵时间的单因素实验 | 第41-42页 |
| ·发酵温度的单因素实验 | 第42页 |
| ·初始 pH 的单因素实验 | 第42页 |
| ·接种量的单因素实验 | 第42页 |
| ·种子菌龄的单因素实验 | 第42页 |
| ·培养条件的正交实验 | 第42-43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3-48页 |
| ·发酵时间的单因素实验 | 第43-44页 |
| ·菌株 2-1 三角瓶厌氧发酵温度的单因素实验 | 第44页 |
| ·初始 pH 的单因素实验 | 第44-45页 |
| ·接种量的单因素实验 | 第45-46页 |
| ·种子菌龄的单因素实验 | 第46-47页 |
| ·培养条件的正交实验 | 第47-48页 |
| ·小结与讨论 | 第48-51页 |
| 第五章 模型验证 | 第51-55页 |
| ·实验材料 | 第51页 |
| ·菌种 | 第51页 |
| ·培养基 | 第51页 |
| ·培养条件 | 第51页 |
| ·试剂仪器 | 第51页 |
| ·试验方法 | 第51-52页 |
| ·三角瓶发酵培养方法 | 第51页 |
| ·5L 发酵罐分批发酵培养条件 | 第51-52页 |
| ·5L 发酵罐分批补料发酵培养条件 | 第52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52-54页 |
| ·菌株 2-1 三角瓶分批发酵 | 第52页 |
| ·5L 发酵罐分批发酵结果 | 第52-53页 |
| ·5L 发酵罐分批补料发酵结果 | 第53-54页 |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 第六章 全文小结 | 第55-57页 |
| ·结论 | 第55页 |
| ·展望 | 第55-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 致谢 | 第61-63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