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 第1-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1页 |
§1.1 选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3-14页 |
§1.2 选题的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14-18页 |
·选题的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选题的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选题的发展趋势及存在问题 | 第18页 |
§1.3 选题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第18-21页 |
·选题的研究内容 | 第18页 |
·选题的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选题的创新点 | 第19-21页 |
第二章 农村工业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理论基础 | 第21-30页 |
§2.1 农村工业化的基本理论 | 第21-23页 |
·农村工业化的涵义及特点 | 第21-22页 |
·二元经济理论 | 第22-23页 |
·农村工业化的衡量标准 | 第23页 |
§2.2 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理论 | 第23-26页 |
·环境经济学理论 | 第23-24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4-25页 |
·循环经济理论 | 第25-26页 |
§2.3 农村工业化与生态环境的矛盾分析 | 第26-30页 |
·农村工业化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 第26-27页 |
·农村工业化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 第27-30页 |
第三章 农村工业化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价方法选取 | 第30-36页 |
§3.1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总结 | 第30-32页 |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概念 | 第30-31页 |
·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 第31-32页 |
§3.2 本研究评价方法选取 | 第32-33页 |
·主成分分析法 | 第32-33页 |
·灰色综合评价法 | 第33页 |
§3.3 评价模型的构建 | 第33-36页 |
·灰色关联度的定义 | 第33-34页 |
·灰色综合评价模型 | 第34-36页 |
第四章 农村工业化对生态环境影响指标体系构建 | 第36-43页 |
§4.1 评价指标的筛选 | 第36-37页 |
·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 | 第36-37页 |
·评价指标筛选的方法 | 第37页 |
§4.2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37-39页 |
§4.3 农村工业化对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步骤 | 第39-43页 |
第五章 武汉城市圈农村工业化对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 第43-53页 |
§5.1 武汉城市圈农村工业化概况 | 第43-46页 |
·武汉城市圈乡镇企业的发展模式 | 第43-44页 |
·武汉城市圈农村工业化发展态势 | 第44-46页 |
§5.2 武汉城市圈农村工业化对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模型分析 | 第46-51页 |
·采用灰色关联度计算协调度 | 第46-50页 |
·采用灰色综合评价模型计算年度协调度 | 第50-51页 |
§5.3 武汉城市圈农村工业化对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结果分析 | 第51-53页 |
第六章 武汉城市圈农村工业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53-60页 |
§6.1 推进农村新型工业化建设 | 第53-56页 |
·推行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 第53-54页 |
·围绕产业链培育产业集群 | 第54页 |
·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 | 第54-55页 |
·构建资源节约型农村工业经济体系 | 第55-56页 |
§6.2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与机制建设 | 第56-58页 |
·改革自然资源利用制度 | 第56页 |
·引入市场机制,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 第56-57页 |
·创新资源节约的体制机制 | 第57-58页 |
§6.3 加强政府管理,提高技术水平 | 第58-60页 |
·加强环境管理,实现可持续发展 | 第58页 |
·加强技术支撑,提高技术水平 | 第58-59页 |
·加强生态环境宣传教育 | 第59-60页 |
第七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 第60-62页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60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60-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附件 | 第66-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