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与组织论文--农民运动与组织论文--中国农民运动与组织论文--农民工作论文

新时期乡村社会治理网络研究

中文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导论第10-19页
 一、 研究背景第10页
 二、 相关理论第10-13页
  (一) 治理与善治理论第10-11页
  (二) 组织理论第11-13页
 三、 本文的结构安排和研究方法第13-14页
  (一) 本文的结构安排第13页
  (二) 研究方法第13-14页
 四、 核心概念界定第14-15页
  (一) 乡村社会与乡村社会治理网络第14页
  (二) 村民委员会第14-15页
  (三) 网络内核及保护带第15页
 五、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第15-19页
  (一)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第15-17页
  (二)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第17-19页
第一章 我国乡村社会治理网络演变简要梳理第19-29页
 一、 传统社会时期乡村社会治理网络第19-22页
  (一) 网络内核第20页
  (二) 网络的保护带第20-22页
 二、 近代乡村社会治理网络第22-25页
  (一) 网络内核第23-24页
  (二) 网络的保护带第24-25页
 三、 人民公社时期乡村社会治理网络第25-27页
  (一) 网络内核第25-26页
  (二) 网络的保护带第26-27页
 小结第27-29页
第二章 新时期乡村社会治理网络运行生态分析第29-36页
 一、 体制外因素在乡村社会作用明显第30-33页
  (一) 宗族组织第30-31页
  (二) 宗教组织第31-32页
  (三) 经济性组织第32-33页
 二、 国家角色的转变第33页
 三、 不均衡城市化带来的“新移民运动”第33-35页
 小结第35-36页
第三章 村民委员会作为乡村社会治理网络内核的态势分析第36-49页
 一、 村民委员会作为乡村社会治理网络内核的内部性优势分析第36-37页
  (一) 村民委员会的地方性是对科层理性的批驳第36-37页
  (二) 村民委员会公共性契合了场域的异质性第37页
 二、 村民委员会作为乡村社会治理网络内核的内部性劣势分析第37-41页
  (一) 准行政化运行的推力第37-38页
  (二) 两委关系不顺阻滞村民委员会良性运行第38-39页
  (三) 人力资本流失弱化乡村社会治理绩效第39-40页
  (四) “走读式”村干部第40-41页
 三、 村民委员会作为乡村社会治理网络内核的机会性因素分析第41-42页
  (一) 国家法律的规范性推动第41页
  (二) 多元社会整合的组织需求第41-42页
  (三) 流动性对乡村社会治理的机遇第42页
 四、 村民委员会作为乡村社会治理网络内核的威胁性因素分析第42-47页
  (一) 嵌入性制度的准行政化运行第42-43页
  (二) 宗族、宗教、经济性组织边缘角色的中心化第43-47页
  (三) 流动性对乡村社会治理的挑战第47页
 小结第47-49页
第四章 新时期乡村社会治理网络优化的路径探析第49-54页
 一、 乡村社会治理网络运行规范的调适第49-50页
  (一) 法律地位的肯定第49页
  (二) 执政党在乡村社会领导核心作用的保持第49-50页
 二、 嵌入性制度的社会认同第50-51页
  (一) 选举实践促进村民自治第50页
  (二) 财政体制改革为村民自治发展创造空间第50-51页
  (三) 对村民委员会的监督第51页
 三、 有序流动与制度需求第51-54页
  (一) 县域发展促进有序流动第51-52页
  (二) 社会建设发展社会资本第52-54页
结论第54-55页
参考文献第55-59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著、论文第59-60页
后记第60-61页

论文共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小学武术实施“X+1”模式的实证研究--以苏州市相城区珍珠湖小学为个案
下一篇:村委会选举中的贿选成因及其治理对策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