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4页 |
1 绪论 | 第14-22页 |
·研究背景 | 第14-16页 |
·高层建筑集群成为城市中心区的共同选择 | 第14页 |
·以高层建筑来彰显城市特质成为发展诉求 | 第14-15页 |
·城市组构中高层建筑的布局模式亟待研究 | 第15页 |
·高层建筑布局反映的城市文化需深刻认识 | 第15-16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6-17页 |
·研究目的 | 第16页 |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概念界定 | 第17-18页 |
·城市中心区 | 第17页 |
·高层建筑 | 第17-18页 |
·布局 | 第18页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8-20页 |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论文框架 | 第20-22页 |
2 城市中心区高层建筑发展历程及既有研究概述 | 第22-36页 |
·高层建筑发展背景及历程 | 第22-24页 |
·国外高层建筑发展背景及历程 | 第22-23页 |
·我国高层建筑发展背景及历程 | 第23-24页 |
·高层建筑布局既有研究概述 | 第24-29页 |
·“布局”宏观层面:城市 | 第24-26页 |
·“布局”中观层面:街区与地块 | 第26-27页 |
·“布局”微观层面:建筑与场地 | 第27-28页 |
·小结与评价 | 第28-29页 |
·高层建筑布局动力机制既有研究概述 | 第29-36页 |
·人文生态学视角 | 第29-30页 |
·土地经济学视角 | 第30-32页 |
·土地利用类型学视角 | 第32-33页 |
·城市发展政策视角 | 第33-34页 |
·社会学视角 | 第34-35页 |
·其它视角 | 第35页 |
·小结与评价 | 第35-36页 |
3 城市中心区高层建筑布局研究框架构建 | 第36-76页 |
·引言 | 第36页 |
·研究方法理论基础 | 第36-39页 |
·整体论与还原论融贯下的空间研究 | 第36-38页 |
·描述性研究 | 第38页 |
·结构主义的观点 | 第38-39页 |
·高层建筑布局物质环境层面与要素划分 | 第39-41页 |
·高层建筑布局物质环境层面划分 | 第39-40页 |
·高层建筑布局物质环境要素划分 | 第40页 |
·影响要素与特征要素的双重性 | 第40-41页 |
·总体分布层面 | 第41-48页 |
·集聚度 | 第41-46页 |
·均匀度 | 第46-48页 |
·自然地理层面 | 第48-56页 |
·地形条件 | 第48-52页 |
·地质条件 | 第52-53页 |
·水系条件 | 第53-56页 |
·街区地块层面 | 第56-62页 |
·路网结构 | 第56-59页 |
·街区地块 | 第59-62页 |
·界面轮廓层面 | 第62-69页 |
·街道尺度 | 第62-65页 |
·天际轮廓线 | 第65-69页 |
·其它城市空间层面 | 第69-73页 |
·高层建筑与城市绿地 | 第69-70页 |
·高层建筑与城市广场 | 第70-72页 |
·高层建筑与其它城市空间 | 第72-73页 |
·布局要素关联耦合 | 第73-74页 |
·布局要素的耦合 | 第73页 |
·布局要素的突出与隐匿 | 第73-74页 |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4 城市中心区高层建筑布局实证对比研究 | 第76-130页 |
·引言 | 第76-77页 |
·实证研究样本城市的选择 | 第77-79页 |
·选择依据 | 第77页 |
·四大城市样本 | 第77-78页 |
·实证内容 | 第78-79页 |
·样本一:“纽约曼哈顿” | 第79-98页 |
·历史阶段划分 | 第79-80页 |
·空间演进轨迹 | 第80-84页 |
·规划模式分析 | 第84-90页 |
·布局特征分析 | 第90-96页 |
·耦合:多样与秩序的统一 | 第96-98页 |
·样本二:“上海陆家嘴” | 第98-106页 |
·空间演进轨迹 | 第98页 |
·规划模式分析 | 第98-100页 |
·布局特征分析 | 第100-105页 |
·耦合:传统空间原型的延续 | 第105-106页 |
·样本三:“香港岛” | 第106-117页 |
·空间演进轨迹 | 第106-109页 |
·规划模式分析 | 第109-111页 |
·布局特征分析 | 第111-117页 |
·耦合:多重背景下的天际线竞争 | 第117页 |
·样本四:“重庆解放碑及星系列” | 第117-127页 |
·空间演进轨迹 | 第118-119页 |
·规划模式分析 | 第119-121页 |
·布局特征分析 | 第121-127页 |
·耦合:山地特征的逐步弱化 | 第127页 |
·样本耦合对比分析 | 第127-129页 |
·本章小结 | 第129-130页 |
5 城市中心区高层建筑布局动力机制分析 | 第130-148页 |
·引言 | 第130-131页 |
·高层建筑布局动力系统 | 第131-138页 |
·城市政体理论 | 第131-132页 |
·动力系统的划分 | 第132-133页 |
·政策力 | 第133-134页 |
·经济力 | 第134-135页 |
·社会力 | 第135页 |
·技术力 | 第135-136页 |
·多种动力与物质环境的关联 | 第136-137页 |
·多种动力的合力机制及主因力 | 第137-138页 |
·三种不同背景下的动力系统作用机理 | 第138-146页 |
·以经济力为主因力:纽约曼哈顿 | 第138-141页 |
·以社会力为主因力:香港岛 | 第141-143页 |
·以政策力为主因力:上海陆家嘴、重庆解放碑及星系列 | 第143-146页 |
·对比与总结 | 第146-148页 |
6 结语 | 第148-150页 |
·主要结论 | 第148-149页 |
·不足与展望 | 第149-150页 |
致谢 | 第150-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152-158页 |
附录 | 第158页 |